第22頁 (第1/2頁)
[美]卡爾·薩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種特殊的生命形態,具有那麼些許的一點點智慧,最近,已經遍佈整個行星。它們的前哨陣地已經向下探查到海洋的基底,向上伸展到離星球不遠的近地軌道。它們繁衍分佈到這個小小世界的每一個偏僻隱蔽的角落和拐彎抹角不被注意的桃花源。從夜晚過渡到白天的分界線一直不停地向西橫掃,隨著這條界限的移動,成千上萬的這類生靈執行著禮儀般清晨的沐浴洗漱。它們有的穿著厚重的大衣,有的僅僅纏上一塊簡單的腰布;喝著各式各樣的飲料,咖啡、紅茶、綠茶和花茶;騎腳踏車,開汽車,坐馬車或騎著牛;思考學校佈置的作業,期盼春季的播種,擔憂這世界的命運。
這一系列射電波的先頭脈衝組曲折委婉地鑽入大氣和雲層,撞擊到凹凸不平複雜多變的地面,其中一部分反射回太空。
當地球在它的覆蓋之下旋轉時,後繼的脈衝組陸續到達,不僅淹沒了這顆行星,同時也吞沒了整個的系統。
這些天體中的任何一個所能截獲的能量都非常有限,其中的大部分仍然不懈地努力繼續飛行‐‐當這顆黃色的恆星及其隨從的星球完全深陷其中,這些脈衝組沿著完全不同的方向,進入墨色濃密的黑暗之中。
當班的值班員穿著一件待客綸品牌的夾克衫,後背上一個風格特殊的排球圖案,球形上方印著排成弧形的一行字&ldo;arauders&rdo;(強盜),走向控制大樓,值夜班。
正巧一群射電天文學家剛剛結束談話會,離開大樓去吃晚飯。
&ldo;嗨,老兄,小綠人1找了有多久了?五年多了,是不是,威利?&rdo;
【11965年,蘇珊&iddot;卓絲琳&iddot;貝爾&iddot;波內爾(1942~)在劍橋大學安東尼&iddot;休伊士(1924~)手下攻讀博士學位。她所使用的射電天文望遠鏡陣列,每四天作一次巡天掃描,從1967年7月開始,每隔四天,她就把400英尺長的記錄紙帶詳細地分析一遍。
由於當時與裝置配套的計算機尚未安裝,只能憑肉眼一段一段地觀察,貝爾需要從中排除人工的無線電訊號,並把真正的射電波訊號標示出來,工作十分枯燥。
由於貝爾的耐心細緻,結果發現了週期精確的脈衝訊號,在與導師商量之後,決定採用新安裝的、時間解析度更高的快速記錄儀加強觀測。
1967年11月28日,獲得了清晰的脈衝圖,天文射電源脈衝週期穩定在1337301 13秒。
由於精度如此之高,人們設想是不是地外的智慧生物發射的,設想它們身材矮小,身體為具有光合作用的綠色,可以自行吸收太陽能。這就是最早&ldo;小綠人(little green an)&rdo;名稱的由來。
可是貝爾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種類似&ldo;交通指示燈&rdo;的射電訊號,因為這種射電天體具有固定的位置,天線接收的方向和速度也都不變,不像是小綠人的行為。如果那樣,它們所在行星的運動會影響訊號的速度,從而產生都卜勒現象,可是幾個月的觀測並未發現這種效應。
1967年聖誕節之前,貝爾發現了第二個類似的天文射電源,週期為1273 79秒,緊接著又發現了兩個,週期分別為1188秒和0253 071秒。她認為小綠人不可能在4個相距如此遙遠的天體上同時發射。隨著類似天體數量的增加,人們日漸認識到這是自然想像。起初稱之為脈動射電源,繼之,稱&ldo;脈衝星&rdo;。
1968年2月《自然》雜誌發表了有關論文。
1974年,安東尼&iddot;休伊士因此獲諾貝爾獎,可是沒有卓絲琳&iddot;貝爾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