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Lad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店主道:「鹽商買不完,鹽司官吏就按戶籍攤派給百姓,逼著百姓高價買,稱為『口食鹽』,就算家裡窮得叮噹響的貧民他們也不放過,必須買……更有甚者,待百姓交了錢了,他們又不急著發放口食鹽了,導致百姓錢付了鹽卻長年累月收不到,不得不再出高價向鹽商購買……如此一來,鹽價怎能不飆升?」
林泓聽後道:「鹽鈔之事我之前常聽福建百姓抱怨。鹽戶不但錢款被鹽司拖欠,待發放時,相關官吏往往還會再向鹽戶勒索一筆錢,鹽戶常有因此破產者,鹽商也因為重重盤剝很難經營下去。不料這裡也有此弊端。」
「可不是麼,」店主又是一聲嘆息,「只要鹽鈔之制不改,哪裡都有可能發生這種事。今日的菜鹽味確實少了,很對不住二位,只是本店小本經營,又不欲抬高菜價,若不稍加控制,只怕也難以維持經營。」
蒖蒖與林泓表示理解,店主再三道謝,送了兩個水果,又聊了幾句才退去。
聽了這番話,蒖蒖漸覺食之無味,停箸不再進食,而林泓亦看著這滿桌菜若有所思,一時兩人都無語。須臾,有個衣衫襤褸的八九歲小女孩從門外來,趁二人不注意怯怯地伸手從桌上拿了一隻林泓適才沒有拆的蟹螯,附近侍者看見了,立即厲聲喝止,那小女孩馬上將蟹螯拋回桌上,眼淚汪汪地差點掉下來。
蒖蒖忙向侍者擺手說無妨,讓小女孩靠近,把蟹螯連同幾枚點心一同遞給她。那小女孩高興地行禮道謝。蒖蒖見她眉目清秀,舉止有禮,不似一般乞兒粗俗,便問她:「你是哪裡人?家裡還有人麼?怎麼流落街頭?」
小女孩說:「我是紹興人。家鄉去年水災,今年旱災,鬧饑荒,家裡人除了我和媽媽都餓死了。所以媽媽只能帶著我來蘇州,乞討為生。」
蒖蒖問:「那你媽媽在哪裡?」
小女孩道:「生病了,躺在廟裡。」
蒖蒖聽了十分難受,讓侍者取食盒,將桌上點心盡數盛了讓小女孩帶回去,林泓又取出些錢給她,囑咐她給媽媽買藥治病。小女孩千恩萬謝後離開了,旁觀的侍者見狀對蒖蒖道:「今年紹興來的災民成千上萬,每天我們店外都會聚集著一大批這樣的孩子。」
蒖蒖問:「這兩年兩浙都有災情,官家也下詔書賑濟災民,減免稅賦,發錢糧救濟,怎麼紹興流散的災民仍這麼多?」
侍者道:「官家確實下詔賑災,但各地官員執行力度不一。蘇州情況算好的,都按官家詔書執行,而紹興官員就很敷衍,向上隱瞞災情實情,朝下剋扣朝廷賑災的錢糧,中飽私囊,去各地視察評估災情,還要向當地收一筆錢……你說如此賑災,災民能不流散麼?」
蒖蒖擺首,問:「情況如此嚴重,就沒人將實情上報朝廷麼?」
侍者笑道:「姑娘年輕,不知道官官相護的道理。當地官員無人報,周邊地方官即便知道,多半也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誰會那麼多嘴,隨意揭發別人呢?」
蒖蒖沉吟思索,侍者旋即走開,又去招呼別的賓客了。林泓見蒖蒖良久無語,便又取了桌上所剩的那隻螃蟹,默默拆好,再次遞給她。
這回他的動作被之前高談闊論點評食客的那人留意到了,又開始大發厥詞:「那位郎君,年紀輕輕的,是個高手呀!小娘子不好意思當著他面吃螃蟹,他就拆了蟹給小娘子吃,如此體貼,若他再提什麼要求,小娘子哪有不從的!」言罷湊到同伴耳朵邊,用略低一些,但還是足夠讓旁邊人聽見的聲音嬉笑道,「我敢打賭,今晚那郎君就能把這小娘子帶回家。」
蒖蒖聞言愈怒,正欲發作,又聽那人同伴應道:「正是。哪位姑娘會吃不相干的男子剝的蝦,拆的蟹?她願意吃,就說明她已把那男子看作情郎。」
蒖蒖一愣,自問如果蟹是韓素問拆的或莫謹言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