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劉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束了。如果死後有另一個世界,死就沒什麼好恐懼,因為那只是進入另一個空
間。如果死後就完全消失了,也不會造成什麼痛苦,因為已經沒有了感覺痛苦的生命。
我很欣賞羅素(bertrand rsell,1872一1970)說的——
「一個老年人,已經瞭解了人生的喜樂與悲哀,也已經達成了他分內的工作,如果
還存在對死亡的恐懼,是相當卑賤的事。」<如何過老年人的生活〉
羅素用「卑賤」這個詞,是有些過分。因為人難免恐懼死亡,我相信羅素自己也會。所
以我認為那句話應該改為「人不應該在享有一切年輕的生命之後,到老年來怨老。因為
『老』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包括恐懼與病痛,你必須獨自承擔。」
在面對死亡這件事上,我更推崇梁實秋先生,他活著的時候,很積極、很浪漫,也很實
在。當有「道行」的人說可以為他開啟「天頂」,使他的靈魂能進入更高境界的時候,他拒
絕了。而當他的死亡逐漸接近,他只是淡淡地在遺囑裡寫「勞勞一生,命終奄忽,草此遺
囑,不勝悽愴。」那文句中雖然有傷痛,但是「自傷自痛」,沒什麼怨尤。
生與死,都由不得我們。有生就有死,得到身體也就得到病痛。因為有「得」,才會有
「失」。先得到了,有一天失去,又有什麼怨尤。
愈是強者,對生死愈能無怨無悔;愈是英雄,愈敢獨自面對死亡。他們甚至會主動地投
入戰鬥,死在戰場上。
求死得死,就是求仁得仁。「死有重於泰山」,我們可以用泰山的力量,去犧牲、去戰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