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 (第2/5頁)
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過軍事兄弟我是不懂的。從我這個經濟學學生的角度來看,這還不是關鍵。”
“那麼關鍵是?”
“關鍵就是……西原借款啊。”
第十三章 北西南
本章副標題:豈可修,芽森滴都要自殺了!
………………
小日本當然是可惡的啦,一心一意就要把“支那”變成他們的印度。然而在如何把支那變成他們的印度的這個問題上,小日本內部是有激烈爭論的,激烈到時不時天誅的地步。
1916年10月,陸軍元帥寺內正毅在長洲藩大佬山縣有朋的全力支援下成了,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兼外務大臣兼大藏大臣兼朝鮮總督。
這兩個名字對於稍微瞭解一點中日兩國近代史的人來說,應該並不陌生。反正穿晚清民初的小說裡面,這兩位都得露個小臉。
山縣有朋號稱“皇軍之爹”,明治九元老之一,大陸政策的制定者和甲午戰爭的急先鋒。在當時他可以說是日本最有權勢的大人物,甚至沒有之一。
寺內正毅是朝鮮第一任總督,在他首相任內透過了陸軍“五十師團”和海軍“八六艦隊”建軍計劃。
不過在那個時間點上,這兩位陸軍最大的馬鹿已經意識到透過武力脅迫賽里斯充當日本的殖民地難度太高。“二十一條”就是一個極為明顯的大失敗。
而且關鍵問題是,日本大財閥們對當時政府和軍部的對華政策十分不滿意。從這些大資本家的角度來看,當帝國主義不能好高騖遠,印度也不是一天到手的,不妨先和支那做做生意。當然啦,所謂的“生意”就是獲取廉價的原材料,傾銷自己的工業品。
那麼問題來了,當時的中華民國實在窮得不像話,1916年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兩大國有銀行把太多的準備金借給了凱撒…袁。為了應付擠兌風潮,北洋政府只好下令兩行停止兌付儲戶存款長達幾個月,國家財政幾乎陷於崩潰。
這個時候,寺內正毅內閣主動提出了借款。他們希望透過借款改善中日關係,並幫助中國整頓即將崩潰的金融財政體系,改革中國幣制,逐步實現“日中貨幣混合”,“使中國國民開發其國土,享受其實惠,同時與振興帝國工業契合一致,使日華成為一體,謀求自給自足之道,經濟上、國防上如膠似漆地結盟”。換而言之,就是軟性殖民。
因為此次大借款是由當時日本首相寺內正毅的特派代表、屋大維…段的日本顧問西原龜山經手辦理這筆將近兩億日元(相當於八千萬美金)的鉅額借款,故稱西原借款。
注意啦,西原借款是中日關係和日美關係的一個重要節點。
先說中日關係。此次借款,即使就連中方都覺得相當“優厚”。當時的財政部官員周叔廉也承認:日方“對借款的條件並沒有十分苛求,對於押品尤為空泛,鐵路墊款則鐵路並沒有進行興建,其他押品只在借約上空言指定,並沒有實行接管。”。
《大公報》的記者,後來成了主編的王芸生也說:“自另一種意義言,亦可謂彼等之賣國。蓋以二億巨資,一無切實之抵押,二無高息回扣,結果強半流為無著落之濫債,無怪寺內、勝田諸人受其國人之攻擊也”。(筆者注:勝田主計是當時大藏省高官,他和秋山真知是好友,)
王大記者說的沒錯,該項借款條件之優越,已不免引起日本國內少壯派的極度不滿。
如果這筆錢能收回去倒還好說,可是屋大維…段壓根就沒有想過還這筆錢。他對馬可…安東尼…馮直言道:“咱們對日本也就是利用一時,這些借款誰打算還他呀,只要咱們國家強起來,到時候一瞪眼全拉倒!”
錢收不回去,那麼兩國關係改善,日本能順利插手中國的金融財政體系也不錯。可是日本自己強佔了青島,使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