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侯 序
侯榕生
二十餘年前,中國廣播公司有個很受聽眾歡迎的節目“猜謎晚會”。事隔多年,我們寄居美國的老中們,當然是老一輩的老中,常常引用“四個燈,答對啦”這句話。該節目主持人,即是丁秉鐩先生。不但此也,丁先生也主持大型平劇清唱晚會,是當時廣播界的紅人兒。
丁秉鐩先生,在我們小地方北平住過不少年,卒業於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也在天津住過多年,在他生前大著《北平、天津及其他》有很詳細的說明。
那時,我們不但聽到廣播中丁先生的高亮聲音,在平劇演出的場地,準可以看到他的本人:高大、健壯,笑口常開,一口的京片子。那時,大鵬劇團演出多在空軍介壽堂,其他劇團演出多在國光戲院——即國軍文藝中心——在前五排的左方,是劇評家的專席,群賢畢集,其中有兩位高身量的北平人,一位是包緝庭先生,另一位即是丁秉鐩先生。包先生是北平科班富連成專家,丁先生則涉獵廣泛,多著重平劇成名演員的描寫、介紹、軼事,對每一位名伶都是一幅忠實而完整的畫像,所蒐羅的資料也非常翔實。對於名伶演出的記載,可追溯到民國三年,其中有系統的文章,如:楊小樓、金少山,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張君秋四小名旦,黃桂秋、徐碧雲、程玉菁、李香勻四大黴旦,孟小冬與言高譚馬、李萬春與李少春郎舅之爭,等等,以燕京散人為筆名的大作,散見於國內雜誌報章,以及香港《大成》雜誌,描寫生動,人物活躍欲出,極具可讀性。美國寒舍貓廬珍藏丁秉鐩先生的《北平、天津及其他》、《孟小冬與言高譚馬》兩著作,乃舍親陳衡力公使所饋贈,丁陳二位原系北平燕京大學同學,也是戲迷同好,贈之不久,即聞丁先生以心臟病逝世,再不久,陳衡力先生亦去世,算來應是年前往事了。而《國劇名伶軼事》一書,迄無覓處。
舊曆年前夕,由美返臺,與老乳母共度春節。節後會友,遇大地出版社社長姚姊宜瑛,談到丁秉鐩先生三著作,早已購下版權,擬再版問世,惜覓丁先生令愛丁琪女士不著,無人寫序,事隔五年向拖在這裡等爾。聞之,不顧淺陋,當場自告奮勇,說是我可以替他寫點什麼,這就是上述與丁先生有關的滴滴點點。
當年在戲院中前五排左方的劇評家們,多已物化,只小周郎、王元富二君為碩果僅存者,寫劇評原為吃力不討好的事兒,名伶軼事來龍去脈的專題報導,舍丁君外並無來者。現在,劇評家凋謝了,連發表這類文章的地盤也難找到了,二十餘年的人事變遷,令人感嘆。而在這漸漸步上功利主義的社會中,居然有人要把丁秉鐩先生的遺著,重版問世,怎不令人拍案稱快!
離臺在際,拉雜寫來,權當序言,不到之處,莫怪。
1989年2月25日永和旅次
王 序
王叔銘
談國劇,絕不能忽略鬚生,因為由元朝雜劇開始,生角便與旦角構成劇中兩大主要角色,而生角領袖群倫的局面,直到梅蘭芳成名之後才告打破。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今天雖然仍舊看得到元明清時代的劇本,但在這三個朝代中主要演員的成就與貢獻,卻無從覆探了。
丁著《孟小冬與言高譚馬》是一部有價值的著作。因為他不僅把民初以來譚派傳人在學習、揣摩、吸收、闡揚譚派鬚生的演唱藝術,敘述得鉅細靡遺,而且就學者的家庭與職業背景,各個人的秉賦與際遇,對他們爾後成就與貢獻所發生的影響,也分析得合情合理,不倚不偏。
孟、言、高、譚、馬的戲,我都看過。孟女士來臺定居後,更時相過從。所以丁著刊行前夕,請餘作序,特為簡介如上。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邱 序
邱言曦
我和作者年齒相若,生得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