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道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十七日,晨,天晴。
隆隆的鼓聲開始響起,伴隨著振奮軍心的鼓聲,對準城內的火炮開始了發威,為了更好的殺傷城內守軍,火炮都已經換成了開花彈。
一聲聲震耳欲聾的炮彈出膛聲,大量的炮彈砸在稜堡的西北面,乾軍的火炮雖然可以打擊到稜堡城內,但是攻擊範圍也不足以覆蓋全城。
因此,前面兩個月的時間裡,稜堡城內的守軍因炮擊而亡者,人數並不多,而鄭成功主攻的方向,自然是火炮可以覆蓋的西北面。
而如翰燧格見乾軍有要發起大規模進攻的訊號,即便知道會受到火炮的攻擊,也只能派人上城防守。
不過,如翰燧格覺得,乾軍想要威脅到稜堡,沒有兩個月的時間,他們不可能填平城外那連綿的壕溝,此時的壕溝裡面,已經被注滿了水。
伴隨了連綿不絕的開花彈炸開的聲音,先鋒部隊率先抵達壕溝前方不遠處,第一道壕溝並不寬闊,只見一隊隊士兵扛著事先準備好的圓木,沙袋,賓士至壕溝前,將手中的填壕物擲於溝中。
而此時稜堡內的火炮也開始的射擊,戰鬥開始了,守軍也已經顧不上節約物資了,瘋狂的朝著填壕計程車兵放炮。
巴達維亞的荷蘭人,此時的炮彈仍然是實心彈,開花彈在此時的西方其實已經出現,但是和明朝時的開花彈差不多,都是因為故障率高,而不被將領所喜,因此,在各處殖民地的堡壘中,實心彈,仍是此時荷蘭軍隊的主流。
數十枚實心彈砸了過來,有的炮彈沒能傷害到任何一人,有的炮彈在接觸地面後,形成了跳彈,甚至能砸穿數十人。
稜堡上,有很多火炮並未在最上層,而是在中間的孔洞裡,這樣攻城一方的火炮便無法威脅到稜堡內的火炮,守軍可以放心大膽的開火。
而在火炮的位置,還被製作成了向外傾瀉,這樣在火炮開火後,會因為傾瀉的地面,而自行復位。
而在遭受了四百餘人的傷亡後,乾軍的數隊火器兵已經列陣完畢,對著稜堡開火,此時距離還有些遠,火槍的動能只能勉強打到稜堡上,準頭都已經歪的不能再歪了。
不過,火器兵開火一方面是在己方戰場上形成一道道煙霧,用以影響守軍視線,一方面則是給守軍精神上的壓制。
一時間,火銃齊鳴,硝煙瀰漫在戰場上空,在火力掩護下,填壕計程車兵們爭分奪秒,等底部堆積的差不多後,士兵們將圓木一根根架在壕溝之上,再用沙袋層層堆砌。
填完第一道壕溝,再往前三十餘步,又是一道壕溝,而這一道,則更為寬闊,兩邊相距三丈有餘,而這個則是巴達維亞堡最重要的一道壕溝,或者說是護城河更為合適。
而乾軍在接近此處時,稜堡內的守軍,便可以用火槍威脅到填壕的乾軍。
越過第一道壕溝的乾軍,開始了第二次的填河作業,而在後方,更多計程車兵則是在繼續填第一道壕溝,他們要把填平的地方,範圍再擴大些,好讓接下來的登城器械可以更多,更大範圍的靠上城牆。
第一天,乾軍在付出一千兩百餘人的傷亡後,在第一道壕溝填出了約二十餘丈寬的袒路,而第二道壕溝則並未填出一條路。
隨著鳴金聲起,乾軍徐徐退兵,戰場上,硝煙仍未散盡,殘陽如血,映照著一片慘烈之景。
諸多受傷未死之士,仍然躺在地上呻吟,撤退之卒,心懷不忍,紛紛攙扶起傷者,艱難的向大營退去。
受傷者多為火器若傷,若是火槍擊中者,或許還能有救,可若是被炮彈所擊中,那麼還存活者,也皆是腿折臂斷,創口處鮮血淋漓,縱然大家皆知,這種情況下,那是凶多吉少,但是不救,那是必死無疑,回到營中,或許還有生還的可能。
而戰場上,陣亡之士橫七豎八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