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道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松江府的百姓,聽聞對楊忠良的判決下來後,一個個皆是歡欣鼓舞,在楊忠良被裝上囚車出城的路上,街道兩側皆有百姓拿著爛菜葉,泥巴等著囚車經過。
這些圍觀的百姓,真正的受害者並不多,只是楊忠良在松江為富不仁,許多百姓都對其深感厭惡。
楊家一案牽連甚廣,在京的官員無不震驚,許多官員對處理楊忠良並無異議,只是對天子如此行事,深感憂慮。
天子的行為,就好比是繞過朝廷,以軍隊強行清掃官場,猶如唐末五代之亂世行為。
在楊恩上了自辮疏後,孟浚並未回覆,對楊恩,孟浚打算南巡結束後,回到京師再做處理。
但是隨即松江一案愈演愈烈,楊恩沒有收到皇帝的旨意,他沉思良久,決定上疏勸誡天子,楊忠良犯法,該如何判,他不會出言,唯有處置楊忠良的過程,楊恩深感如此行事,後患無窮。
隨後楊恩親書一封,遣人急送松江,這一次,楊恩並未用朝廷的驛站,而是派自己的家人親自送。
信中言:“楊忠良違法亂紀,自當嚴懲,然陛下此番行事舉措,令臣憂心忡忡,不得不冒死進諫。
陛下調兵強行抓拿松江官吏,此乃繞過朝廷正軌,此舉令百官惶惶,不知將來是否有一天,大軍衝入府衙,緝拿百官,百官不知是否該以朝廷法度而行事,長此以往,必將使臣職不明,上下相疑。
朝廷設官分職,各有司存,律法典章,昭然完備,凡事當依既定之程式,循合法之途徑,方能服膺人心,今陛下此舉,似有輕忽朝廷法度之嫌。
朝廷法度,乃立國之根基,維繫天下之綱紀,政令有序施行,陛下一朝逾越,雖可一時肅清奸佞,然長遠觀之,實開不良之先例,後世子孫若競相效尤,隨意踐踏法度,則國將不國,綱紀崩壞,禍亂叢生矣!”
乾朝的官員和清朝時有所不同,況且孟浚也從不以言而治罪,即便有人胡說八道讓孟浚生氣,孟浚最多把那人貶到遼東或是雲貴邊陲去幹教化的事。
至於文字獄,乾朝是一次都不曾有過,因此,皇帝在松江乾的事,傳到京師後,百官先是震驚,隨後許多人開始爭相上疏,勸誡天子。
在許多臣子的心中,皇帝處置官員的程式不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皇帝對臣子的處理,有些嚴苛了,這一次因楊忠良而落馬的官員就超過了三百多人。
大傢伙扶著你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天下都是你孟家的了,大傢伙撈點錢,收點好處又怎麼了。
只是話自然不能這麼說,只能逮著孟浚處置松江官場的程式不對,來大作文章,不過,大部分官員的上書還是比較平和。
只有一個言官,試圖效仿海瑞,將家中老小送回老家,並遣散僕人,備棺上疏,此人言辭激烈,奏疏中多有指責孟浚之意。
奏疏言:臣嚴宏圖,為直言天下事,以正君道,明臣職,臣冒死直諫。
君者,萬民之主也,責任之重,臣為言官,若緘默不語,有負陛下厚恩,更愧為言官之責,是以披肝瀝膽,拼死上疏。
楊家一案,陛下調軍介入,強行清掃官場,此等行徑,看似雷厲風行,實則後患無窮,此置朝廷法度於不顧,陛下棄此正道,以鎮軍肆意干涉,實開破壞法統之惡例。
陛下貴為天子,身負天下之重責,一舉一動,皆為後世楷模。今如此行事,後世子孫若效仿之,隨意踐踏,則國家綱紀必將蕩然無存,綱紀既毀,國將何以為國?
陛下此舉,猶如獨夫行徑,夏桀,商紂恃權妄為,無視法度,已致國亡身死,終為天下笑,陛下今繞過朝廷,以武力獨行其是,與彼何異?陛下視天下臣民如草芥,恐民心盡失,眾叛親離之日不遠矣。
臣非不懼死,實不忍見陛下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