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喬的中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德爾塞克斯縣60%的家庭擁有藏書,其中92%的家庭擁有《聖經》以外的書。3事實上,在1682年到1685年之間,波士頓最大的書商僅從一個英國書商那裡就進口了3421冊書,其中大多數都是非宗教書籍。如果有人再補充說明一下,這些書僅僅是住在北部殖民地的75000個居民的需求量,那麼3421冊書這個數字的意義就更清楚了。4放在現代,相等的需求量就該是上千萬冊了。
第三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2)
除了加爾文清教徒的宗教要求他們能識文斷字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另外三個因素也能解釋這些來到新英格蘭的殖民者們對於鉛字的痴迷。第一,既然17世紀英國男性的文化普及率不到40%,我們可以猜測,移民到新英格蘭的人大多應來自英國文化教育程度較高的地區或階層。5換句話說,他們熱愛讀書,相信到新的世界裡讀書仍然非常重要,就像在過去一樣。第二,1650年之後,幾乎所有的新英格蘭城鎮都透過了法令,要求建立“讀寫學校”,一些大的社群還要求建立語法學校。6這些法令都提到了撒旦,認為他的邪惡力量將被教育摧毀。當然,推行教育還有其他原因,我們從下面這首流行於17世紀的小詩可以略見一斑:
公立學校是知識的源泉,
學習是人們神聖的權利。1
真正統治這些人思想的並不是撒旦。早在16世紀,人們的認識論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任何一種知識都要透過鉛字來表達和傳播。關於這個變化,路易斯·芒福德寫道:“印刷書籍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有效地把人們從現時現地的統治中解放出來……鉛字比實際發生的事實更有威力……存在就是存在於鉛字之中:其他的一切都將漸漸地成為虛無。所謂學習就是書本的學習。”2)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推斷,在殖民者們看來,年輕人的學習不僅僅是一種道德上的義務,同時也是智力開發的一條必要途徑。(他們的故鄉——英國,就是一個學校之國。1660年以前,英國有444所學校,每12英里就有一所學校。3)很明顯,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同學校教育是分不開的。在學校教育還沒有普及的地方(如羅德島)或學校法規還不完善的地方(如新漢普希爾),文化普及率的上升比其他地方緩慢得多。
最後一點,這些身處異鄉的英國人不需要印刷自己的書,甚至不需要培養自己的作家。他們從自己的故國原封不動地搬來高深的文學傳統。1736年,書商們大事宣傳《旁觀者》、《閒談者》和斯梯爾的《衛報》。1738年出現了關於洛克《人類理解論》、蒲柏《荷馬史詩》、斯威夫特《一隻澡盆的故事》和德萊頓《寓言》的廣告。4耶魯大學校長德懷特曾精闢地描寫過當時美洲的情況:
幾乎每一種型別、每一種題材的書都已經有人為我們寫就。在這方面我們是得天獨厚的,因為我們和大英帝國的人說著同一種語言,而且大多數時候能與他們和平相處。和他們之間的貿易關係長期為我們帶來大量的書籍,藝術類、科學類以及文學類的書籍,這些書大大地滿足了我們的需要。1
這種情形產生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殖民地美洲沒出現文化貴族。閱讀從來沒有被視為上等人的活動,印刷品廣泛傳播在各類人群之中,從而形成了一種沒有階級之分的、生機勃勃的閱讀文化。丹尼爾·布林斯廷這樣寫道:“閱讀蔚然成風。四處都是閱讀的中心,因為壓根就沒有中心。每個人都能直接瞭解印刷品的內容,每個人都能說同一種語言。閱讀是這個忙碌、流動、公開的社會的必然產物。”2到1772年的時候,雅各布·杜謝已經可以做出這樣的評論:“特拉華河畔最窮苦的勞工也認為自己有權像紳士或學者一樣發表對宗教或政治的看法……這就是當時人們對於各類書籍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幾乎每個人都在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