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頁)
巴喬的中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吳燕莛,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碩士,任教於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娛樂至死》前言
娛樂至死 前 言
人們一直密切關注著1984年。這一年如期而至,而喬治·奧威爾關於1984年1的預言沒有成為現實,憂慮過後的美國人禁不住輕輕唱起了頌揚自己的讚歌。自由*的根得以延續,不管奧威爾筆下的噩夢是否降臨在別的地方,至少我們是倖免於難了。
但是我們忘了,除了奧威爾可怕的預言外,還有另一個同樣讓人毛骨悚然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年代稍稍久遠一點,而且也不那麼廣為人知。這就是奧爾德斯·赫胥黎2的《美麗新世界》。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也不會料到,赫胥黎和奧威爾的預言截然不同。奧威爾警告人們將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則認為,人們失去自由、成功和歷史並不是“老大哥”3之過。在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資訊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資訊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訪美麗新世界》裡提到的,那些隨時準備反抗*的自由意志論者和唯理論者“完全忽視了人們對於娛樂的無盡慾望”。在《一九八四年》中,人們受制於痛苦,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這本書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
1 《一九八四年》,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1949年所著的長篇小說,描繪了未來*統治下的恐怖情景。——譯註
2 奧爾德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3),英國小說家、散文家、博物學家。1932年發表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以諷刺筆法描寫他心目中的未來世界。——譯註
3 “老大哥”系《一九八四年》中的*者。——譯註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一章 媒介即隱喻(1)
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不同的城市都曾經成為美國精神熠熠生輝的焦點。例如,18世紀後期,波士頓是政治激進主義的中心,震驚世界的第一槍在那裡打響,那一槍只會在波士頓的郊區打響,而不會是在其他任何地方。事件報道之後,所有的美國人,包括弗吉尼亞人,從心底都成為了波士頓人。19世紀中葉,來自世界各地的棄兒們在埃利斯島登岸,並把他們陌生的語言和陌生的生活方式傳播到美國各地,紐約從而成為大熔爐式國家的象徵——至少是有別於英國。20世紀早期,芝加哥開始成為美國工業發展的中心。如果芝加哥的某個地方有一座屠夫的雕像,那麼它的存在是為了提醒人們記住那個到處是鐵路、牛群、鋼鐵廠和冒險經歷的時代。如果現在還沒有這樣的雕像,那麼我們應該儘快來做這件事,就像代表波士頓時代的有民兵雕像,代表紐約時代的有自由女神像一樣。
今天,我們應該把視線投向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城。作為我們民族性格和抱負的象徵,這個城市的標誌是一幅30英尺高的老虎機圖片以及表演歌舞的女演員。這是一個娛樂之城,在這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