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第2/2頁)
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把一切學校,包括私立的教會學校在內,都置於國家監督之下,學 監應特別注意天主教學校的宗教課。12 月,頒布帝國法令,規定教士如在教 堂中談論國事,就應受逮捕或監禁的處分。1872 年初,反俾斯麥教會政策的 溫和保守派人士,普魯士文化大臣海因里斯&iddot;馮&iddot;米勒被撤職,繼任者為仇 視天主教的自由理性主義者阿達爾貝特&iddot;法爾克。6 月,取締耶穌會,並採 取強硬措施,逮捕科隆和波森大主教及其兩個轄區的主教,撤掉了 1300 個教 區的教士。1873 年 5 月,頒布四項反教權法令,規定教士必須在國立大學學 習,以作為從事這項職業的準備,國家對教士的授職有否定權。1874 年 12 月,俾斯麥在帝國國會作了六次長篇演說,以挑釁的口吻迫使中央黨應戰。
1875 年 5 月,進而頒布法令,規定一切教團和類似教團的團體都在取締之列。 俾斯麥反教權主義的鬥爭,獲得了資產階級的支援。民族自由黨人魯道 夫&iddot;菲肖夫甚至把俾斯麥和教會的鬥爭冠之以&ldo;文化鬥爭&rdo;的美名,稱這是 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搏鬥。俾斯麥對這種掩蓋其真實目的的稱謂格 外讚賞。於是,在德意志帝國成立初期發生的這場俾斯麥政府與中央黨的鬥 爭便以&ldo;文化鬥爭&rdo;載入史冊。其實,它與&ldo;文化&rdo;毫無關係。這是在&ldo;為 世俗文化而鬥爭&rdo;的幌子下所進行的普魯士容克統治帝國和反普魯士容克統
治的鬥爭,是普魯士強邦與西南中小邦爭奪德意志的權力之爭。威廉&iddot;李卜 克內西說道:中央黨反俾斯麥政府&ldo;僅僅是為了在進行階級統治時爭得應有 的一份而同帝國政府爭吵&rdo;;&ldo;俾斯麥想把普魯士大兵尖頂帽戴到天國憲兵 的頭上,可是天國憲兵更多地只是想把這筆生意記在自己帳下。&rdo;但由於普 魯士的統一德意志是反映著歷史發展的趨勢,因此這種鬥爭又一定程度上帶 有統一與分裂、進步與倒退的性質。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