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百萬大軍告別軍旅解甲歸田,無論是對國家,軍隊還是個人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這種情感應當不難理解,我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隊伍的發展壯大本身就是一個標誌。
1984年11月,中央軍委座談會在首都京西賓館會議廳召開。會上,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表達了一個驚人的戰略決心:裁減員額100萬!
1985年6月,人民大會堂。
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輕輕伸出的一根指頭震驚了世界—中國人民解放軍裁減員額100萬。
幾天之後,一篇新聞稿連同他的照片在《人民日報》等大報頭版頭條刊出。
這篇只有600字的新聞稿向全世界宣佈:中國政府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進行一次員額達百萬以上的大裁軍。
一根指頭與100萬,就這樣永遠定格在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史冊上。
建國以來,在冷戰等國際局勢下,中國軍隊的建設一直處於“盤弓彎弓箭不發”的臨戰準備狀態。
歷史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雖然戰爭危險依然存在,和平力量也日益增長。
對此,鄧小平在科學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認為:國家的安全保障最終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
在百業待舉的當前,國家經濟建設是大局,必須硬著頭皮把經濟搞上去,一切要服從這個大局。
“大局好起來了,國力大大增強了,再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更新一些裝備,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陸上的也好,到那個時候就容易了。”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人民解放軍的“臃腫”問題由來已久。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要集中財力搞經濟建設,軍費投入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增加,軍委提出了軍隊要過緊日子,在“忍耐”中求發展。
為此,提出:軍隊要倡導“勤儉建軍、艱苦奮鬥”的方針;大搞農副業生產;以彌補軍費的不足。
二.
裁軍“消腫”,是鄧小平很早的心願。據不完全統計,鄧小平從1975年到1984年的10年間,對於“消腫”問題,談了多達數十次。
在此期間,雖進行過4次精簡整編,但“消腫”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決。
至1985年,人民解放軍軍費只有191億元人民幣,僅佔同年美軍軍費的2%,不及前蘇聯軍費的零頭,而人民解放軍的員額卻是美軍的兩倍,與蘇軍持平。對裁減100萬,有些領導人擔心會減弱軍隊的戰鬥力。
鄧小平作了一個生動的比喻:虛胖子能打仗?
軍隊要多節省開支,改善武器裝備,更要提高軍政素質,這就必須減少數量。
鄧小平指出:與其說是“精兵”,不如說是“精官”。
“這是個得罪人的事情!
我來得罪吧!
不把這個矛盾留給新的軍委主席。”
那些改變了人生軌跡但依然把軍人榮譽深埋心底的百萬大軍,一個老戰士曾寫下這樣一句話:“對於戰鬥者,轉移也是一次衝鋒。”
裁軍百萬,決心難下,實施起來更加困難。
對全軍來說,幾乎每一個人都面臨著進,退,去,留的選擇和被選擇,幾乎每一個軍人家庭的利益都會受到觸動。
難怪有人說,這是一次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立體震盪”,是一次脫胎換骨的“大手術”。
一夜之間,人民軍隊有60萬幹部將被列為“編外”,陸軍部隊的建制單位有1/4要撤銷,其中包括那些有著幾十年光榮歷史,立過赫赫戰功的部隊。
然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為應付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可能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解放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