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張居正:你小子好狠啊! (第2/4頁)
邁克爾傑克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從萬曆二十年(1592 年)至二十七年(1599 年),朝鮮遭受日本侵略,王京淪陷,八道已失七道,僅剩靠近明朝邊境的義州一帶尚存。
朝鮮告急,懇請明朝出兵援助,“求援使者,於道上絡繹不絕”。
朱翊鈞深知唇亡齒寒之理,遂決定派兵赴朝,援朝抗倭。此戰爭斷續綿延,歷經七年有餘。
最終,因豐臣秀吉去世,日本將侵朝日軍撤出朝鮮,明軍獲勝而歸。
萬曆十七年(1589 年),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發動叛亂,朱翊鈞遣兵平叛。
這場戰爭斷斷續續,直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 年),最終以明軍八路進兵,四月大捷,平定楊應龍之亂告終。
萬曆四十六年(1618 年)四月十三日,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舉兵反明,建立後金政權。
女真攻克撫順,震驚朝野。
萬曆四十七年(1619 年),遼東經略楊鎬四路進攻努爾哈赤,於薩爾滸之戰大敗,四萬餘人戰死,開原、鐵嶺淪陷,京城燕京震動。
朱翊鈞任用熊廷弼鎮守遼東,屯兵築城,方才稍微穩定了東北局勢。
清丈田畝,又稱“清丈田糧”,旨在糾治田制混亂之弊。
此乃繼朱元璋之後的又一次全國性土地清丈。
朱元璋時期的那次大清丈,與“賦役黃冊”相配套,編造了“魚鱗圖冊”,為明代田賦徵收奠定了基本框架。
然而,至明中葉以後,“魚鱗圖冊”已面目全非,賦役徵派日益不均,國家賦稅收入日減,“私室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田畝清丈勢在必行。
與明代其他重要經濟改革相同,此次清丈亦首先自東南沿海地區發起。
萬曆六年(1578 年)十一月,朱翊鈞下令在福建試點。
其核心問題在於改變有田者不納稅糧、無田者苦於賠納的怪象,使田畝與稅糧掛鉤。
由於朱翊鈞態度堅決,張居正指導有方,堅決排除阻力,試點工作進展順利。
萬曆八年(1580 年)九月,福建清丈田糧工作完成後。
神宗與張居正順時而動,乘勝追擊,即刻下令全國清丈。
戶部奉旨就清丈範圍、職責、政策、方法、費用、期限等制定八項規定,同年十一月下發各地。
至萬曆十年(1582 年)十二月,各省均按三年之期基本完成,總計新增一百四十餘萬頃。
部分地區還重新編造了“魚鱗圖冊”。
此乃明代田制與賦制的又一次綜合整治,成效顯著。
然其不足之處在於,部分地區為“求畝多”,不實事求是,採用小弓丈量,導致新的“虛額”出現,加重了小民負擔。
自張居正死後,朱翊鈞開始透過向各地徵收礦稅銀的方式,增加內庫的內帑。
在此以前,內庫主要收入為金花銀,即依靠南直隸地區的田賦。
不過內庫所有收支最終仍由戶部負責,並對皇帝的使用進行嚴格的干預和管理。
礦稅銀除補貼內帑用於宮廷膳食以外,更多則用於國家開支,尤其是邊鎮用錢。
如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初四日,甘肅巡撫田樂上疏,因河西地區邊疆用兵需數十萬錢糧,請撥內帑,朱翊鈞批覆同意。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十二日,戶部因京師庫銀減少,邊餉告急,請神宗撥內帑,朱翊鈞雖然責怪戶部未提前做好庫銀儲備,並且不要因為有內帑而有恃無恐,但仍迅速撥發內府庫銀救急。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四月,戶部更是因北部邊疆兵餉告急,請撥內帑百萬兩,朱翊鈞最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