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豆園張澤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如“公道”般“心有萬物”,能夠包納和制衡,具備同時看守和辯證一切變化的公道恆量——即,給人心以判殺般的浩然天師能量,負陰抱陽,是動然乾坤左右,看守事物正反兩面、無比清晰的“中”。
而佛在以慈悲、善、因果等“緣”,在其“後廟教”起初想要利用所有“好”的一面所形成的正向面,雖然其同為“心有萬物”,能夠庇佑和安穩人心,但卻在,求以人心因“空”而“物轉完整”的同時,也容易在:如同要去站定立場般的求慈悲、善的圓滿完整中,將人性導向出一道影子般的事物對立面。
使人“心”能夠完整、齊物向善,但卻也令其頭腦中的“思路”不得大開,縱有因果細跡,或判若陰陽,佛陀得知,但弟子愚懂。
以其“空”等因果、實“相”無相、“緣”起性空諸詞的高度概括性實在太強,可以說,基本在觀念上,便就對這個客觀的物質世界,進行了概念性上的“大同”統一。然而文字都是模糊的,“無字天書”就更模糊了。
如果刨去“慈悲、善良”等主觀引導性概念,那麼其便是在“空和無”中作出了極大學問,著眼望去,固然是有著極為高深莫測般的飛龍在天勢態。而也,的確是將世間的學問化解到了如同絕對真理境般的最為高深境界;即,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等。
但,以其緊箍一脈的道統思維,雖然是,對定格般的物質變化世界描述非常妥當,對於“虛無、空、實”等描述十分授詳;但,自始至終,卻依然不能為人心所受用,其便是仍舊於人性中缺少一股力量。
即,其可以,以此在“求圓滿、完整”的過程中,無限趨於“無和空”般的圓滿、完整境界;或者即使是達到了“無和空”般的圓滿境界,卻也始終沒能形成一股:讓一個人“在圓滿、完整、或者說相對圓滿、相對完整的智識思維中繼續行進”的力量。
而這種能量恰巧卻是:用“一隻腳”不能夠走出來的;即,因其太過統一,而不生;而也因其太過統一,恐怕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其長久和更多方方面面的發展;
可能,我們有人會覺得圓滿、完整後,一切不就是又會損或者變動嗎?
這是站在道已經“有”了的部分角度中看待事物,損有餘而補不足,但真正的“道”難道就真的以此而缺少了嗎,肯定不是,其重在變化。
一個在內心中追求到“無和空”這種圓滿境界的人,難道其真的就只能是一直停留在這種索然無味的境界了嗎?肯定不是。
因為,我們所得知的:“道”,其便不就是在此等的圓滿、完整中,一直變化嗎;當然,道是不存在圓不圓滿這一說的,道就是道,自始至終都完整。
其便是如同守恆般的動態存在,無論怎麼變,也依然萬變不離其宗;因其便是一直以來,都是在圓滿和完整中行進,而這也正是純粹的“無和空”所欠缺的效能。
“無和空”能夠看守、看到一切,但其卻也依然不具備“道”的另一番變動效能。
縱然“無與空”高深莫測,但其,卻依然不能夠完全作為“人性在輸出生命這一階段”中的推動點;因其是“空”的,是“無”的,是沒有作為的,是沒有變動能力的,是一種死守的狀態,缺乏活力;
所以,其也必然不能夠完全為我們大多數人所接受;其所欠缺的,正是一種能夠在“完整、圓滿”中繼續行進、變動的力量。
而“慈悲、善”也都只能作為補充和調整時的出發點,卻不足以化解為一股如同“恆量”般、永不肢解的變動能量。
……
丟擲了兩個問題,即:
雖然其“空”是具備著和“無”一樣的效能,將世間的一切變化和實相無相看得很清楚,但,按照大多數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