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格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首先是郭攸之出來說話:“陛下,司馬懿素來狡詐,鮮卑大軍寇邊之事是否屬實尚不可知。軻比能乃小種鮮卑(即小弱古樸的一支鮮卑部落)大人(頭領)也,自從曹阿瞞(曹操的小名)北征後,軻比能透過閻柔向曹魏納貢稱臣。
建安二十三年(213年),代郡的烏桓族造反,軻比能夥同烏桓一起入寇北地。曹操遣其子曹彰率精兵擊破之,軻比能重新降服。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軻比能遣使獻馬,受封為附義王。
按道理說,軻比能這個時候寇邊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這些蠻夷之人反覆無常,經常降而復叛,叛而又降。中原皇朝強盛他們就溫順蟄伏,中原皇朝衰弱他們則反叛作亂。
又或者說,如果天時不好,牲畜大量凍死,他們無法得到足夠的食物,則他們為了活命必定會寇邊劫掠,故這次軻比能是不是真的入寇北地還真不好判斷。
不過一旦屬實,我們也斷不可退兵,相反應該趁機揮軍北上,趁其大軍全力對付鮮卑騎兵之時,攻取中原。此乃天賜之良機是也,說不定可以趁亂一舉滅掉魏國朝廷。”
劉厚一聽就知道這個傢伙是個沒什麼民族大義的人,也難怪,這個時代的人,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都還沒覺醒,誰會有這種怪異的思想?這個時候的各少數民族都是被各大豪強借勢、利用、驅使的物件,就連諸葛亮也不例外。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即向劉備提出“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其實際含義,即諸葛亮利用“和”、“撫”的懷柔政策以達到最大限度地讓少數民族為蜀漢政權賣力氣、出糧餉的目的。
諸葛亮第一次伐魏失敗後,“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第三次伐魏,取得武都、陰平二郡。《亮傳》載後主詔,謂亮“降集氏、羌,興復二郡”。氏羌與二郡並提,說明二郡之氏羌族人不在少數。
如果說這些都是征服少數民族,對大漢族來說是有益無害的,但是下面一件事就值得商榷了:《亮傳》注引《江晉春秋》言:“亮圍祁山,招鮮卑軻比能,比能等至北地石城以應亮。”
也就是說,諸葛亮在兵圍祁山時,勾結軻比能,讓他出兵牽制魏國。諸葛亮為了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完全沒有考慮魏國北地漢民的死活。要知道,鮮卑這樣的遊牧民族一旦出兵,必然是要劫掠一番的。
多少漢民會因此而死,多少漢民的財產被搶光,多少漢民被劫掠到塞外做奴隸,多少漢族女子被凌辱。也許,站在當時人的角度來看,這都是無所謂的,因為這些邊民不是自己國家的人民,都是敵國的人,他們被異族屠戮和劫掠還可以減弱敵國的實力,何樂而不為?
但是,如果站得高一點,站在整個漢族的角度看,引異族或助異族劫掠漢民,都有漢奸的嫌疑。當然,說是漢奸也許有點重了,但是,起碼這種行為無論如何是不符合後世的民族主義價值觀的,起碼劉厚就不認同這種做法。
在劉厚那有點憤青的思想中,三國之間再怎麼打來打去,都是漢人內部的事,屬於兄弟之間爭家產。可是這種事情和外人無關,外人如果想插手,那麼兄弟間就應該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先把外人打趴下再說。
這也許和一些人“攘外必先安內的”的思想不相符,但這就是劉厚的真實想法。而郭攸之的想法,屬於時代侷限性問題,劉厚倒也不會怪他什麼,反倒是他分析這些遊牧民族時反時叛的特點非常精闢,以後制定對遊牧民族的政策時,不可不注意這個問題。
“鮮卑是不是真的寇邊,我們可以透過‘中情局‘的渠道瞭解到,只需要等一段時間就行了。至於說借鮮卑寇邊之機攻擊曹魏,還需要好好思量思量,不能妄下決定。”劉厚道。
“陛下英明。”步騭道,“騭倒是覺得鮮卑入寇之事八成是真的,只不過司馬懿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