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茲蘿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次日一早,高小文是新媳婦沒去上工。
劉曉萍倒是上了幾天,等小叔子一爬上她的炕,也不去了。
中午,易小秋剛下工回到知青點,就聽到院子外面有人喊她的名字。
“易小秋有你的信!”
還是那個郵差。
“謝謝!”易小秋把信接過來一看,是易家寄過來的,還有一封是季舒的。
這兩封信來得也太巧了,兩回都撞到了一起。
信差一咧嘴,露出八顆牙,“北京來的這封是昨天來的,漢市來的是今天早上到的。”
易小秋點點頭,衝郵差一笑,“辛苦大哥啦!”
小夥子臉頓時一熱,要不是面板太黑,肯定能看出來他臉上的紅暈。
他有些慌亂地騎上二八大槓,“不用謝,我…先走了。”
易小秋目送郵差離開,心裡感慨萬千。
現在通訊不發達,兩地離得遠的話,大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才能聯絡一回,這些信經過幾千里的山山水水,萬分珍貴。
雖然信是寄給原主的,可也令人動容。
幸好她來了。
信是易媽寫的,一開頭把易小秋給罵了一頓,說她不該寄那麼多東西回來,囑咐她一個人在外照顧好自己,家裡什麼都有,用不著她操心。
信封裡附帶著幾張布票和三十塊錢。
易小秋透過原主的記憶瞭解到,易媽一個月也就三十來塊錢的工資,這是把她一個月的工資寄過來了啊!
且每個月都這麼寄,這得有多疼孩子?
易家還有其他孩子呢!
按理說,既然易家這麼疼孩子,應該不會讓剛滿十六歲女兒下鄉,結果原主卻偏偏下鄉了。
原主下鄉得原因在記憶裡很模糊,她好像故意要忘掉似的,易小秋沒有接收這部分記憶。
信是放在包裹裡一塊寄過來的,包裹裡是兩雙尼龍線手套和兩塊油紙包著的兩塊老家特產芝麻月餅。
芝麻餅香脆香脆的,比盤子還大一圈,用料十足,看著這兩塊芝麻餅,易小秋眼睛頓時紅了。
這不僅是原主家鄉的特產,也是易小秋的家鄉特產。
可惜她只在小時候吃過這種老式月餅,後來她在南方吃的都是廣式的那種。
這種兒時的味道只存在她的記憶裡。
她想起來穿書之前,她那對一心撲在兒子身上的親生父母。
心裡又酸又澀。
都是做人家父母的,那區別怎麼這麼大?
穿書前她孤身一人在城市裡闖蕩,逢年過節,父母也只會打電話來問她要錢,從沒有一句關心。
穿書後,反而在素未蒙面的父母上體會到了這濃厚的親情。
易小秋覺得,自己很幸運,到這個世界,遇到了這麼好的父母。
她摸著那兩塊月餅暗道:以後你們就是我的親人。
季舒的信倒是簡單,三兩句話就結束了,不過信裡一如既往放了一些錢和票。
中秋節近了,離秋收也沒幾天了。
易小秋準備了些糧油,跟之前一樣,用放大鏡傳送到了牛棚那邊。
如今易小秋使用放大鏡是越來越熟練,她直接把東西放進了被陳老的屋裡。
許是因為馬上秋收,接下來一個月都不能請假,沈若菲和宋瑩、蘇綿綿三人為了掙錢,接連請了三天假。
幾人天天早出晚歸。
直到秋收前一天,她們才把老屋的鑰匙給易小秋。
秋收之前連隊裡都會組織大家看電影。
秋收前一天,農工們才下工,就老遠看到打穀場上,許多孩子端著凳子守在那兒。
前面兩個電影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