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第1/2頁)
宏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馮保聽說此事,也及時阻止了小太監們的無理要求,小太監從此安分守己。約束別人不難,可馮保自家後院偏偏也著火了,他侄子馮邦寧為非作歹,毆打平民,觸犯大明律法,鬧得滿城風雨,路人議論紛紛。主流輿論認為,馮邦寧有叔叔馮保做靠山,定能逃過一劫。
面對巷議之口和政治同盟,張居正必須拿出平衡之策。如果此事不嚴肅處理,後果是政治威信的破產,而且會坐實他勾結宦官的罪名;如果為了名聲屈從輿論從重處罰,馮邦寧又沒犯滔天大罪,見識過王大臣案的張居正,自然瞭解馮保睚眥必報的性格,犯不著冒這個風險。
張居正的最後選擇是把馮邦寧革職為民後杖打四十大板,並通告馮保嚴格家教。這個通報,既能敲山震虎,讓別的官員知道約束子弟;又顧及馮保顏面,給人留下了司禮太監以身作則不包庇親屬的美好形象,更何況打板子這樣人治性質的處罰,不比充軍發配,執行起來迴旋餘地極大。馮保也是政壇老手,對張相的一番苦心自然瞭解,從此嚴格約束家人,禁止他們憑藉己勢作威作福。這場風波就這麼在張相的周密安排中落幕了。
儘管如此,世間依然有傳聞說張居正對馮保卑躬屈膝,每次投遞給他的揭帖都自稱&ldo;晚生&rdo;,明末楊士聰不以為然,認為此說必是反對派的肆意誹謗。
知父莫若子,在張居正兒子張懋修眼中,父親絕非謀權固寵而討好馮保,相反,他勸導馮保行善,注重名節。欲行大政就必須宮府一體,相互協調。苦心國事之人自然理解他的一片苦心。
其實,宦官與明朝文官無他區別,人品層面也是參差不齊,不宜一概而論,馮保作為宦官中的佼佼者,如果簡單認為他只是一個阿諛奉承、仗勢欺人之徒,也略顯偏頗。太監不乏名垂青史的,如漢代呂強、北齊田敬宣、唐代楊復光、宋代邵成章及明朝鄭和、懷恩。
馮保瞭解國家典章制度,熟讀經史,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如此才華橫溢,完全可以做個好太監,留份正氣在人間。
馮保也頗識大體,一貫支援張居正的各項施政措施。同時,張居正還透過馮保挾制、約束其他太監,在推行內外政令時,太監不敢有絲毫阻撓,&ldo;宮闈之內,藹然如春,肅然如冬&rdo;,得以順利進行。
明天啟年間,人們回憶起萬曆初年的和諧景象,司禮監王安希望能效仿皇祖初年張居正與馮保&ldo;內外夾治,宮府一體&rdo;模式,勸導內閣大臣劉一燝、韓礦效法張居正,他效法馮保,共同革新朝政。站在一旁的孫承宗頗為認同。
儘管張居正拉攏太監屢屢遭受當時清流和後世文人的詰責,但身在最高權力場中的有識之士也逐漸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乃至後世官員要效仿他,聯合強大的宦官階層共同重新整理吏治、整飭法紀,由此也見得張居正駕馭權璫的高超手腕。
男人背後的女人
張馮二人的政治結盟,歸根到底是皇權之外的權宜之舉。作為權力三角的最重要一極,代行皇權的正是萬曆生母李太后。說到李太后,《明史》中雖然有她的本傳,但到底叫什麼名字卻無明文記載。野史和民間傳說補充正史缺疑,說這位李貴妃名為李彩鳳。
隆慶正室陳王妃只生過一個女兒,可惜沒多久就夭折了,隆慶登基前,封李彩鳳為才人;登基以後,陳王妃成為陳皇后,李才人升格成李貴妃。
隆慶皇帝短暫的一生只有兩個兒子,還都由李彩鳳所出,李貴妃的地位可想而知。好在她在宮中並不因此恃寵耍威,不論隆慶生前死後,對陳皇后始終畢恭畢敬,在眾人口中風評頗佳。
她嚴格約束自我,愛護教育下一代。
在嘉靖帝去世之前,隆慶帝的太子地位風雨飄搖,李貴妃曾與兒子共同度過一段飽受歧視的艱難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