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第1/2頁)
宏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居正牢記顧大人教誨,他珍惜時光,發奮苦讀。
功名未得,何以見人?他連父母都拒之門外,其父張文明屢屢勸他出門拜友,張居正不為所動,依舊閉門讀書。一怒之下,張文明斷其肉食。
張居正頗有志氣,以粗食度日,三年後再度赴試,一舉中第,獲得舉人的身份。那一年,他十六歲。
顧、張邂逅,為明代歷史留下一段伯樂識才、才遇伯樂的動人佳話,張居正也將李、顧二人的知遇之恩牢牢銘記在心。
時光流逝,李士翱、顧璘相繼離開人世,他們的英名也漸被世人所淡忘。但張居正繼承了古代士人知恩圖報的傳統美德,他秉國期間,為二老請求恤蔭,還捐獻俸祿資助顧璘後人,幫助他們調解家族遺產糾紛。
縱觀張居正的一生,始終逃不出恩怨二字。他快意恩仇,宦海仕途中雖與政敵爭鬥無數,卻對所有幫助過他的人心懷感恩。
種下善因,必有善果。張居正謝世不久,家中慘遭覆巢之禍。他最小的兒子張靜修當時未滿二十歲,母親囑託僕人掩護他和他的未婚妻(李幼滋之女)南下避禍,恰恰又投奔到了昔日恩人顧家。顧璘小兒子顧峻欣然收留張靜修,並為他找到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從此張家這支血脈就在江蘇興化生根發芽。
才俊初長成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英姿颯爽的張居正隻身一人北上,參加三年一度的禮部會試。會試競爭激烈,數萬考生只錄取三百餘人,張居正憑藉紮實的功底金榜題名,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時年二十三歲,當時他的主考官為湖廣籍閣臣張治。
明朝的進士分為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只有狀元、榜眼、探花三名,謂之&ldo;鼎甲&rdo;,考中就可直接被授予修撰或編修這樣極具潛力的翰林史官職位。二甲、三甲進士則根據成績的好壞,一流的選授庶吉士(見習生),二流的授予低階京職,三流的外放地方知縣等。
明代的翰林嚴格規定必須進士出身,而入閣拜相又必須有翰林官經歷,即&ldo;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rdo;。
有明一代,內閣宰輔共一百七十餘人,九成出自翰林院,翰林之盛前所未有。翰林院雖只是五品中層衙門,卻融政治、文化、教育於一體,既是國家考試議政的職能機構,又是儲備人才的重要場所。
庶吉士屬於翰林院最底層的見習生,無官品,在翰林院以學習為主,學習國家的典章制度、行政運作,三年後透過考試,即告結業&ldo;散館&rdo;。
散館之後,有的留任編修、檢討等史官,有的出任御史、給事中等言官。總之,庶吉士出身的官員只要仕途順暢,必能躋身顯貴。
因此,庶吉士是國之精英,是晉升翰林學士甚至內閣大學士的基石,被人看作是&ldo;儲相&rdo;。此時的張居正已身居儲相之列。
科舉考試以為國家選拔人才為宗旨,但新科進士以及被選為庶吉士之人,也並非都是國家棟樑,人員中魚龍混雜:有些人不過是當朝權貴的子弟姻親;有的急於升官,只盼望早日散館;更為投機取巧的,不過以翰林院為跳板,四處鑽營,奔走權要,以求飛黃騰達;還有一些清高之流,則終日詩酒自娛,吟花弄月。
當同僚們忙於為仕途奔競趨迎,或沉醉歌臺舞榭、吟風弄月之時,張居正並沒有隨波逐流,他不屑做個舞文弄墨的文士。相對清閒的職務給他提供了散心讀書、思考的時間。
在紛爭不斷的官場,張居正不忘顧璘當年的教誨,始終堅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閉門謝客,攻讀歷朝典章制度,默默探求救國興邦之道。
機會鍾愛有準備的大腦,今日的知識積累是他日當國的資本儲備。張居正在象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