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會議,誰是譚詠麟接班人 (第2/3頁)
如木如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為他旗下沒有男歌手,所以接替譚詠麟成為公司下一個力捧物件的存在跟他幾乎沒有一點毛關係。
因此,他全程就這麼看著向雪懷等人就像是在菜市場買菜一般你爭我吵。
咚咚咚!
簡寧一臉頭疼的敲了敲桌子,“各位,你們這樣讓我很難做!”
說完,他又看向眾人,“大家得拿出一個章程來!具體推誰,我需要大家都沒意見。”
他剛說完,角落裡突然冒出一道聲音:
“要我覺得,來個銷量大比拼唄!反正我們是商業唱片公司,我們做唱片是為了賺錢,既然這樣,還不如直接比銷量,誰有銷量就推誰!”
楊旭東向那人看去,頓時一愣,居然是個菲律賓人。
隨後等他看清楚那人,頓時就不奇怪他為何會出現在寶麗金的監製部會議上了。
如果說顧嘉輝是香江流行樂壇的第一代佼佼者,那麼鮑比達、盧東尼、奧金寶等人便要算是這個競爭激烈、汰弱留強的商業音樂市場的第二代代表人物。
而對面這位菲律賓人便是盧東尼,其原名Tony Arevalo Jr.,從1977年為鄧麗君製作《月亮代表我的心》開始,正式活躍於香江音樂界,主要從事配樂編曲工作,也有一些曲作問世,作為寶麗金的編曲大師,他可謂是一位教父級的人物。
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香江流行音樂總體質量,很大一部份來自菲律賓樂師們的汗水。
換句話說,自從有香江流行音樂以來,菲律賓樂師一直擔任著其棟樑,如果沒有菲律賓樂師,香江流行音樂絕對沒有那麼輝煌。
早在30年代上海,即中國流行音樂發源地,外籍樂手已統領了當時主流流行樂壇,其中有美國樂手、白俄樂手,而佔多數的是菲律賓樂手。
當時幾乎所有編曲、歌曲伴奏、舞廳伴奏工作都由這些外籍樂師一手包辦。
1949年後,大批外來樂師紛紛離開上海,有部分返回自己祖籍國,另部分則南下香江,繼續發展音樂事業,大力推動本土流行音樂文化。
為什麼外籍樂手能佔據香江樂壇如斯重要的地位?
原因主要有兩個。
其一,外國樂師在流行音樂演奏及領悟上確要比華人樂師強多,尤其是早期學院派中國樂師。
該批中國樂師、音樂人彈唱戲曲,民間音樂,或循規蹈矩按譜演奏,還算過關,但一到流行音樂,像jazz般要improvise之時,便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菲律賓樂師馳名亞洲,他們編曲技巧嫻熟,視譜能力高,而且其拉丁、南亞樂風比較親近當地聽眾耳朵。
其二,老一輩中國人很看不起演奏樂器的人,認為他們是“不務正業”之徒,故華人極少從事此行。
從50年代直至90年代,菲裔樂師對香江樂壇影響力舉足輕重。
最初有:葛士培、雷德活,到粵語流行曲時期的:戴樂民、奧金寶、、杜自持、鮑比達等等。
這些音樂人無論在編曲、作曲、監製方面都為華語流行音樂寫下最輝煌之篇章。
其中盧東尼對本地編曲業貢獻最龐大,可以說他與杜自持的編曲質量在亞洲數一數二。
因此,他雖然不是監製,但在公司的地位非常高,來到這裡並不奇怪。
“銷量?”最前方的簡寧聞言,忍不住沉思了一下。
半響,他才開口說道:“那就以銷量來決定,誰今年單張唱片銷量最高,公司接下來就推他坐譚詠麟接班人。”
頓了一下,他又道:“咱們公司目前適合的人其實也沒幾個,我會關注你們的,希望不會有人搞小動作。”
聽到這話,臺下本來有莫名想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