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性滄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段文字,據說是在《山海經·五臧山經》晉朝版本的末尾。
從口吻來看,這明顯是禹死了以後,有人寫的。但至於禹死了多久,那就不知道了。
這也是我很少解讀《山經》內容的緣故。因為山經,是夏朝人寫的。
其中山經的內容,是由大禹、伯益總結的。
而我跟你們解讀的,其實大多數都是海內外經,與大荒經的內容。
至於山經,我很少提,因為太嚴謹,嚴謹到就是資料包告,根本沒什麼好解讀的。
山海經,分為五臧山經、海內經、海外經、大荒經。
五臧山經,一山連著一山,相隔多少裡,出什麼產物,有什麼動物,動物吃起來怎麼樣,水從那裡發,流往哪裡去……都一一詳實記錄。
並且每一條山脈,最後都會寫下對應的山神與祭祀的方法,該給什麼貢品,該以什麼規格祭祀,都有詳細記錄。
世人總說山海經是地理圖志,其實說的是《山海經·五臧山經》是地理圖志。
山經非常詳細、嚴謹,完全就是地理資料記錄,動物百科。海經則多歷史事件,海內外邦國與奇人奇物。
山海經,就是《山經》《海經》合起來,意思便是:山珍海味經。
不對,是山包海匯經,也就是包羅永珍的意思。
《山經》內的記載,如此一山連著一山,我懷疑就是傳說中夏朝的《連山經》。
還記得我說過的,三大易經嗎?
夏朝有『連山易』,商朝有『歸藏易』,周朝有『周易』。
周易被儒家保管的很好,始終流傳,歸藏失傳但也給我們現代考古挖掘出來了。
唯獨《連山》始終不知所蹤,也許,它並沒有失傳,《山海經》的『山經』就是連山經。
當然,沒有證據,聽個樂就行了。
說了這麼多,再結合【上古帝王的套路】、【靈照百里的智慧之光】解讀的一些人設,我們現在可以來看山海經了。
《山海經》:「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這是海內西經描述崑崙之虛的一段,介紹了『河水』從崑崙虛,東北方向的岡之巖發源。
在這段前後,還分別介紹了赤水、黑水、若水、洋水等水系。
那麼『河水』是什麼水?我想懂歷史的都知道,在先秦時期,我國只有一條水系配稱為『河』,那就是黃河。
沒錯,『河』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意思,在上古它是個特指性的名詞,是黃河獨有的名字。
以前我解讀夸父的時候也提過,我在翻譯『河、渭』不足時,說的就是黃河與渭水不夠喝。
同樣,『江』也不是指別的,專門特指『長江』。
河伯不是別的地方的水伯,而是黃河水伯。
我們現在文化中寫什麼河、什麼河,在古代寫作什麼水、什麼水。黃河叫河水,長江叫江水。
山海經這裡寫的非常奇怪,它寫黃河發源於崑崙東北,往北邊流,接著又西南入渤海,然後又出海外,往西又往北,經過大禹疏透過的積石山。
積石山在哪?
山海經原文:「軒轅之丘……又西三百里,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
具體考證要大段的推導,我估計你們對地理沒興趣,總之把西山經裡提到的距離加起來一算,得知這座山,距離崑崙並不遠,算上繞路也就一千九百里。
答案我直接告訴你們,因為積石山並沒有改名,現在還叫積石山。
在甘肅省,今祁連山脈延伸出去的一座山,那裡確實積石遍佈,大塊大塊的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