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忘懷。”
“那好,世間百業何者為尊?”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娘要你從小學的是誰?”
“前學倫迂岡,後效海筆架。”
範母的眼淚,終於適時收兵,“既然記得這些,那還提什麼下田幹活的混帳話,當年大頭仔的家境還比不得咱們,就是靠著刻苦攻讀,父子三人皆是進士及第,萬歲爺爺御筆親書:中原第一家,牌匾現在還立在黎涌村。你阿爹一世勤勞,起早貪黑,最後也不過落個累死的結局,可見種田是沒有出路的。我們要想活出個人樣來,便只有讀書。你只要能為娘掙來誥命身份,掙來那金盃玉盞,娘就算苦死也心甘情願。進仔,你要記得,你是咱們小范莊舉村之力,供養的唯一一個讀書人。大範莊一直就看你不順眼,千方百計,想要你做不成功名。你如果敢去摸鋤頭,就是給了大範莊口實,到時候便休想再讀書。你想幫娘,就好好讀書,這一科只要你中了秀才,明年中了舉人,咱們的家就會變好,再也不愁糧食,不愁債,也沒人能奪走我們的地。你想幫娘,就好好去讀書,不要管其他事!”
第二章 同居長幹裡
面對母親的眼淚,范進除了無奈地答應,想不出更好的選擇。兩年時間裡,他不是沒有試圖說服母親離開村莊,搬到廣州城裡住。相比起鄉村,城市的機會更多舞臺更大,自己更可能賺來銀子。可是讓一個本分的莊稼人放棄田地,這實在太過艱難,不管是故土難離的情懷,還是路引,都讓範母對於進城充滿牴觸。
兩人交流的最終結果,就是範母退讓到可以考慮進城居住,但前提是范進必須得中功名。有了秀才身份,路引就對他沒用,如果有了舉人功名,就算搬到京裡範母也沒關係。必須考中功名,必須讀書,這是範母給兒子定下的人生之路,不容更易。
弘治年間的狀元倫文敘,以及在世宗朝抬棺諫君而名動天下的海筆架,都是范進的小同鄉。身為南海人,範母將這兩位小同鄉作為模板來教導兒子也不是第一次。
知識改變命運,在大明朝並不是一句空話。按明朝人自己的說法,貧士一登賢書,驟盈阡陌,家無擔石者,入仕二三年即成鉅富,一叨鄉薦,便無窮舉人;及登科甲,遂鐘鳴鼎食,肥馬輕裘,非數百萬則數十萬。再者考儒林外史原著中,范進五十四歲取得功名後的飛黃騰達,比起之前的潦倒,生活質量確實大有改善。母親規劃的路前途確實光明,但過程也足夠曲折。
一不是書香門第,二沒有大筆家財,連讀書都要靠全村之力供應,這樣的情況想要中試,又哪有那麼容易。
范進自己也不想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但為人子者,眼看著母親在田間勞作,而且眼看全家還要從自耕農淪落為佃農,心裡怎麼也是無法歡喜。俗話說窮文富武,實際上不拘文武,都是有錢人更容易出成績。
讀書並不是一件省錢的事,不管是購買文具,還是買書,聘請塾師,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范進所在的小范莊,早在幾年前,就在村子適齡男子中,做了一次篩選,范進僥倖中選,成為舉村之力供養的讀書人,否則的話,為了范進讀書,家裡恐怕早就要賣掉那本來就不多的田地。
小范莊並不是富裕村子,之前趕海失敗賠了大本錢,整個村莊實際也拿不出幾個錢。集舉村之力,也只能滿足范進基本的學習需求,至於家裡的生活開支,就要自己想辦法。
母親的身體在變差,家裡的經濟環境也在逐漸變得糟糕,只有成為秀才、舉人,乃至進士,只有考取功名搬到城市裡,才能改變這一切。
秀才可以享受優免,賦稅的事就不用發愁,當了舉人更是等於發達。看著眼前的母親,范進鄭重點頭道:“娘,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