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海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鳳翼聽得楊太曦稱讚自己的詩文,也不由得有幾分得意的捻須謙虛道:&ldo;哪裡,哪裡,老夫不能親自上陣搏殺,心中猶自抱憾不已。怎及得伯雄縱橫沙場,呼嘯鏖戰來得痛快啊!哈哈。伯雄的豪氣老夫是非常之佩服啊,特別是上次大淩河一戰中,當全軍在城外打殘之時,部下諸多高階將領涕淚懇請,撤回城中,當此為難艱苦之際,伯雄拍案而起,掙臂訐呼:親衛團猶在,伯雄猶在,眾位虎賁之士,意欲何退?真是道不盡的英雄豪氣啊,哈哈,此種一城之主,出城靠前指揮,不懼臨敵之萬危的勇氣,亙古未見也!哈哈&rdo;。
聞聲楊太曦心中不由偷偷汗了個,忙神情恭敬的回道:&ldo;哪裡當得上亙古未見四字啊,大人謬讚了!想當年戰國秦末時的田單項羽,五代的冉閔陳慶之,有哪個不是親臨前線,衝鋒陷陣!比起此等古人,伯雄實是差遠了。此次在大淩河之所以能僥倖取勝,&ot;
楊太曦頓了頓,意氣風發的雙手合在一起,面向北面京城方向,神情恭謹的施了一禮,肅言道:
&ot;全乃仰仗當今聖上皇恩浩蕩,屹立於九邊之後,將天子守國門的勇氣傳遞給了眾位邊關將士,才有此幸!此實乃伯雄源源不竭勇氣之源泉也!&rdo;。
張鳳翼聞聲笑著點了點頭道:&ldo;哈哈,伯雄終是行伍出身,對這些軍旅典故可謂爛熟於胸,若論此點,老夫就自愧不如啊,哈哈,假以時日,伯雄必成我大明的擎天棟樑啊,哈哈&rdo;。旁邊那年輕的官員也笑著道:&ldo;在關內就曾聞聽恪靖侯的赫赫威名,今日一見,果然人勝其名啊!在關內就曾聽聞恪靖侯不但勇猛善戰,猶善治軍。
特別讓本官佩服的是,恪靖侯竟然想出將武穆爺千古傳誦的&l;滿江紅&r;,做為全軍行軍打仗休息時必唱的勵志軍歌。此種用先烈詩詞譜成曲,命全軍誦唱,激發鬥志的鼓舞士氣方式,真真是令我大開眼界!每每想到大淩河城外數萬遼東將士齊聲高唱&l;壯志飢餐俘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r;與敵人奮勇撕殺的壯觀景象,建鬥我就不禁全身戰慄,血為之蒸沸啊!&rdo;。
張鳳翼笑著將這位神情激動的年輕官員向楊太曦引見介紹道:&ldo;這位就是聖上新點的戶部員外郎--大名知府盧象升,素來就關心軍伍之事,常和老夫提及,願投筆從戎,外放九邊,懲敵於陣前,手提三尺青鋒劍,不惜馬革裹屍還。以後就是你們年輕人的天下落,我是老落,哈哈!&rdo;。
聽得這位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就是聞名於後世的抗清大將盧象升,楊太曦不由想到明史中關於其人的一段記載:&ldo;軍中嘗絕三日餉,象升亦水漿不入口,以是得將士心,戰輒有功。&rdo;,還有那聞名於後世的《軍中七夕歌》,一百三十餘斤的大砍刀等等。
可以說,所有這些都說明此人實是個文武雙全,不可多得的帶兵打仗之將才,可惜阿,在那樣一個令後世無論中外明史迷們都俱感莫名其妙的明末,跡近徒勞的灑盡一腔熱血報效國家,出師未捷身先死,生不逢時阿。
楊太曦不由心中暗暗感慨了一番,心道:&ldo;還真是應了這位懼敵不戰的張督師之言,盧象升在鉅鹿賈莊被數萬清兵圍困,孤軍血戰至炮盡矢絕,身中中四箭三刀,壯烈殉國,還真是馬革裹屍還了,而這種結果,一多半都是因為有很多像張鳳翼一樣的人充當盧象升的友軍,懼戰不援造成的。為什麼明末的抗清猛將總是在孤軍混戰呢,太奇怪了!若所有明軍協調一致,互助互援,每個帶兵打仗的將領都能象秦邦屏,趙率教,滿桂,盧象升,等名將一樣,悍不畏死,又怎麼會喪師丟地及至亡國,做到這些真的就這麼難麼?武穆爺那句&l;文官不貪財,武官不畏死&r;的作官標準是不是真的高不能及呢?&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