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第1/2頁)
蕭玄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哪怕是行走在鄉村闢野,隨便遇到一個田間勞作的老農與之交談,人家也是磊落大方熱情好客。不經意的就能從某間農家小院內,傳出幼童們朗朗的讀書之聲。那是大唐興辦的「鄉學」學堂,在為中華民族掃除盲,培養下一代的人才。
若是聽到哪個淘米洗菜的婦人隨口唱出「至此長裙當壚笑,為君洗手做羹湯」,那也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若是駐步欣賞叫上一聲好,那婦人也絕對不會因為「禮教大防」而花容失色倉皇逃躥,反倒會落落大方的回你一禮,「多謝郎君誇讚。」
李蒼玉認為,這些尋常百姓,應該最有資格作為「唐人」的代表來發言。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胸懷之包容與寬廣,性格之大氣與磊落,大概就是大唐時代的民族風貌與民族精神的冰山一角。
這讓李蒼玉,感觸極深!
或許是因為,這樣的胸懷和這樣的性格,這樣的民族風貌與民族精神,在後來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再也很難見到。
商隊跨過了渭水,終於就快要到長安了。
在長達半個多月的行商旅途當中,大東家吳本立對李蒼玉是越來越喜歡,越來越來越器重。不光是因為李蒼玉能夠寫得一筆好字,更因為他的聰明能幹。
畢竟心裡住著一個混跡職場多年的白領精英,李蒼玉只是稍稍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職業素質和各項才能,就已經讓吳本立這個相當「識貨」的精明商人,刮目相看驚喜連連。
在離長安還有十餘裡的邸店最後一次歇腳時,吳本立叫李蒼玉和高栝脫下了原來的人獸裘,各自換上了一身縕袍和圓領麻布衫。這樣一來,兄弟倆人就變得和陳六他們差不多模樣了。這種模樣的僱工,東市應該是數以萬計,一點都不打眼。
高栝很喜歡自己的新衣服,但也有點擔憂,於是小心翼翼的問道:「大東家,這衣服得要多少錢?是不是要從我們工錢里扣啊?」
吳本立哈哈的大笑:「小郎勿憂,這些行頭都是我這個大東家,理應為你們置辦的。不扣工錢。」
縕袍的外層是麻布,裡面填充了一些鏁絲的下腳料或是混雜了蘆花、柳絮等物。在棉花大為普及的時代到來之前,縕袍就是尋常百姓最常穿著的禦寒冬衣。
雖然李蒼玉知道縕袍和圓領麻布衫不大值錢,但是東家能夠管吃管住就不錯了,從來就沒有「管衣」的道理。這多少也算是他的一番心意,於是李蒼玉也表達了謝意。
轉過頭來再看看自己和高栝換下的那兩件獸裘,早已是毛茸茸、亂糟糟又髒兮兮。如果只是奔走四方忙於商旅,倒也無傷大雅。但要是走進了繁華的長安,來到了富庶的東市估計吳本立都不願意讓別人知道,我們跟他認識!
再要出發時,李蒼玉習慣性的將那把彎背大畲刀綁好,扛在了後背。吳本立見了便問他:「你還背著它幹什麼?」
「習慣了。」李蒼玉笑笑,「大東家認為不妥的話,我便放下。」
「大唐民間不禁兵器,倒也沒什麼不妥。」吳本立上下的打量了他一番,笑道:「彷彿頗有一番男兒威壯。既然習慣了,那你就背劍入長安吧!」
李蒼玉呵呵的笑,吳本立真是一有機會就要秀一波化,他這是在引用「蘇秦背劍」的典故。
蘇秦是戰國時代赫赫有名的縱橫大家。相傳他起於微末遊說六國之時,防身的寶劍一直是倒背在後背,劍尖指在肩頭的位置。他這一個獨特的背劍方式不僅成為了中華劍術的一個招式名稱,也有了勵志勤奮的寓意。
「好啊,那我就背劍入長安。」李蒼玉笑了,勵不勵志的不重要。做為一個不想做鹹魚的年輕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略了對逼格的追求。
商隊繼續前行。
未見長安城,先遇終南山。
古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