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頁 (第1/2頁)
落字無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連蔣百里也在其回憶錄中承認,他在制定&ldo;長城計劃&rdo;的時候,從&ldo;史裡芬計劃&rdo;中受益良多。
早在1871年普法戰爭剛結束之後,德國總參謀部就在考慮未來的歐洲大戰了。當時的德國總參謀長老毛奇已預見:德國可能在未來不得不在東西兩條戰線上作戰。他的計劃是在未來的兩線作戰時,對法國先取守勢,快速擊敗俄國後,再反攻法國。老毛奇的計劃只是一種防禦攻勢戰略,只想迅速挫敗對手,獲得有利的和平,目標有限而無追求總體性勝利的野心。到了1891年,史裡芬接任德軍參謀總長後提出第一號備忘錄,從而提出了繞道比利時迂迴法德邊界的設想。
史裡芬判斷戰爭一開始法軍就會迅速進攻德國,而俄國的動員速度較慢。所以德國要掌握戰爭主動權就必須先迅速打敗法國,然後再同俄國交戰,在189年他提出了第三號備忘錄,徹底拋棄了老毛奇的計劃,決定先同法國交手。
從1897年到1905年地八年多時間裡。史裡芬不斷地在修改其計劃的細節,在他領導下進行的德國參謀總部軍官軍事演習和野外旅行作業中,對合圍和俘虜五十萬至六十萬&ldo;敵軍&rdo;的方法進行了系統的演練,並對各種各樣可能出現地情況都作了充分的考慮。
&ldo;史裡芬計劃&rdo;就其整體思路而言,充滿了冒險性,即使僅僅作為一種單純的軍事計劃,從德國為實施該計劃而作的動員規模來看,也屬於孤注一擲的性質。林雷該計劃一反預備役部隊只從事佔領和後方勤務的傳統,大膽將預備役部隊用於第一線,沒有留下戰略預備隊。當時德國的指揮教令中建議&ldo;甚至把最後一個營也投入戰場&rdo;。
然而戰爭畢竟不是瑞士鐘錶,那些相互咬合的齒輪一旦應為某種不能預料地原因脫節,就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快速進攻法國在戰爭初期取得了預想中的成功,然而這種成功還遠未能達到&ldo;史裡芬計劃&rdo;中所苛求地成果。當戰線被固定在法國境內之時,俄國那&ldo;慢騰騰&rdo;的戰爭動員也終於冒著蒸汽搖搖晃晃的開動起來,並在德國情報官員沮喪的目光中,擺出了一副大打出手地架勢。
與德國參謀部的設想差距更大的是奧匈帝隊的戰鬥力。
&ldo;史裡芬計劃&rdo;是這樣規定的:德國全部作戰兵力對俄國戰線和法國戰線分配地比例為1:8。即開戰初以少數兵力,10個師和一些地方部隊。在東線藉助與奧匈軍隊遙相呼應,來和龐大的俄軍周旋,目的是在法國崩潰之前,把俄軍牽制在東普魯士邊境地區,與此同時,在西線集結大部兵力進攻法國。用於西線的全部兵力又分成左、右兩翼,分配的比例為1:7。在西線全部兵力的72個師中。53個師都分配在旋轉的右翼上。1個師作為旋轉地樞軸佈置在面對凡爾登地中央地段,僅以9個師部署在240公里長的法德邊境上。構成德軍左翼。
且不論西線兵團地裹足不前,就東線的形勢而言,德國的戰車似乎已經陷入了尷尬的泥潭。
奧匈帝國與其說是個帝國,不如說是中世紀封建殘餘與新興現代化媾和後誕生的怪胎,其軍隊同樣帶著這種歷史遺蹟似的標籤。這個沒落的帝國如同剛死的百足之蟲,雖然還未曾僵化,卻也失去了從前張牙舞爪的實力,|奇-_-書_網|只能憑藉其廣袤的領土和眾多的人口自我沉迷於大帝國的夢想之中。
然而戰爭很輕易的戳穿了這個迷夢。
無論是奧匈帝國的驃騎兵也好,還是槍騎兵、龍騎兵,甚至是其實力最強的國防軍炮兵部隊,在戰場的表現,都只能用強差人意來形容。
如果一定要深入研究帝隊戰力為何如此低下,恐怕得有一個專門的章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