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明,在國際社會中,強權的力量仍然大於正義,中國雖然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極重要的貢獻,但是由於本身的國力耗損最大,於是以弱國的身份,因而遭到盟國無情的踐踏。
378 悲劇的發生與歷史的代價
由於中國東北的資源豐富,以及戰略地位重要,特別是旅順是天然的不凍港,所以,蔣介石早就擔心國際強權,會對中國東北採取不利的行動,而造成新危機的可能發生,所以在開羅會議中,兩次向羅斯福總統提到有關渤海的戰略地位,及中國願意開放旅順軍港給美軍使用,以免再有強權打這個港口的主意。可惜美國沒有這種遠略。邱吉爾雖然也看出史達林的野心,但是由於羅斯福要把蘇聯當成平等夥伴來交往,因此不願與英國一同合作,防止赤色法西斯的強權興起。對缺乏歷史深度的羅斯福而言,美國最高的戰略方針,只是尋求眼前的解決方案,能夠最快與最少損失的情況下,結束二次世界大戰。他眼見蘇聯軍力強大,因此就千方百計拉攏蘇聯參加對日戰爭。而英國也有其私心,希望能夠設法破壞中國的統一與復興,同時擴張蘇聯的權力,來壓制美國的勢力。當然還有要讓蘇聯強佔旅順,英國才有理由繼續強佔香港。美國在歐戰結束之時,也發現蘇聯在德國與東歐的擴張野心,美蘇軍方幾度幾乎要在歐洲發生衝突,造成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於蘇聯極大的不滿。東歐各國淪為蘇聯的勢力範圍,是木已成舟難以挽回,但是美國應該可以及時在東亞,協助中國,來化解雅爾達密約所帶來的東亞危機。假如美國政府當時能夠及時醒悟,優先、迅速地加強對中國的軍力與經濟的援助,延後甚至不要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攻擊(只要繼續空中封鎖日本就足夠了),讓日本能夠將最後的力量,往北方收縮,也同步地將中國的力量往北方擴張。假如杜魯門真的是一位有膽識與遠見(當然他都不是)的總統,決心要扭轉蘇聯勢力的擴張,應該在一九四五年四月,下令美軍停止進攻琉球群島,而將太平洋美軍主力部隊,改在越南與華南之間登陸,與中國的反攻西南的部隊會師。這樣中美兩軍很輕易地就可以打通河內、湛江甚至廣州、九龍的港口,建立中國華南直接的聯絡線,這個聯絡線的海運能量是駝峰空運的百倍以上,中國立刻就由海運得到大量的軍事裝備與補給,而讓華軍的戰力迅速的增強。同時讓重慶與日軍的中國派遣軍司令部聯絡(從一九四五年二月開始,南京與重慶之間的中國與日軍,就有直接聯絡的電臺),清楚告知日軍,蘇聯的大軍即將攻擊關東軍,假如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被蘇聯攻佔,那麼在中國境內的日軍,根本就連困獸之鬥都無法進行了。因此給他們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立刻將日本在中國戰區的大軍全部北調,與關東軍聯手,進行對蘇聯紅軍作戰的準備,同時盟軍飛機停止攻擊在中國戰區北調的日軍。這樣蘇聯的部隊當然就要面對日軍主力部隊的抵抗,說不定蘇聯就會延後對日軍的作戰時間。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