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總之,在當時的日本政局,可以說是政府控制不了軍部,軍部控制不了駐軍部隊,駐軍部隊控制不了少壯派軍官,日本的少壯派軍官,已經逐漸的成為國家步向軍國主義命運發展的主控者。日本又是一個群體性極強的民族,大家只要一參加組織,很容易顯出完全盲目服從的本能,而缺乏個人獨排眾議的能力與膽識。日本的社會意識是最怕破壞和諧,因而許多怪異行為都是在群體的壓力下,出現的過渡反射動作。
因此,日本有著過多的群體服從壓力,以及強烈的模仿能力,卻是極其嚴重的缺乏領導與創新領袖,當時的日本,走不出明治維新時代軍國主義的發展格局,在國家發展一旦遭到困境,日本上下就希望政府能夠模仿明治維新時代的整軍經武,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以解決或是轉移日本的問題。所以少壯派的軍官,就是一群敢以行動作出決定的小團體,他們缺乏深謀遠慮卻是敢違法亂紀,一旦他們以行動開創出方向,而且獲得重大的勝利,就會在一夜之間,贏得日本社會上下一致盲目支援與跟從。
附註:
[1] 後來石原因為反對與中國進行全面戰爭,而遭到提早退伍的冷凍,戰後逃過了審判,而列為甲級戰犯的垣徵四郎(itagaki seishiro),則在東京大審之中被判處死刑。
[2] 日本在戰敗後,本莊繁因為擔心為此受審,而畏罪自殺。
第三章、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
從歷史的事實分析,無論是漢、唐、明、清(尚未漢化的元朝是唯一的例外)時代,雖然中國處在國力非常強大的時代,她不但從來沒有想到要征服與統治日本,而且只會給這個島國帶來最大的利益。在日本的歷史中,由於中國國力富強、文明昌盛,日本只需模仿中國的文化,分享中國的資源與利益,就可以受益無窮。
但是長久以來,日本卻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它若想追求亞洲的霸權,卻必須要先弱化與分裂中國不可。因為日本的資源有限,它的任何企圖稱霸東亞的戰略地位發展,都無法避免的受到中國地緣的威脅,因此&ldo;只有&rdo;中國的分裂與衰弱,日本才會有&ldo;出頭&rdo;的一天。日本之所以會舉國一致的推動明治維新,除了是受到西方強權的刺激之外,也是同時看到中國正處在衰弱的歷史困境之中,這絕對是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日本只要比中國搶先達成現代化,那麼它就有機會壓制落後的中國而稱霸東亞。
因此,日本整個明治維新的改換制度與整軍經武,主要目的在以西方的現代化力量,追求日本的富國強兵,日本一旦要準備稱霸東亞,侵略中國就是必然的政策。所以明治時代,日本前後發動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在這兩次的戰爭中,物件雖然不同,但目標卻是一致,就是侵略中國。特別是能夠控制中國東北的資源與戰略位置,已成為日本帝國維持霸權發展成敗的關鍵所在。
31 日本在東亞擴張與美、俄的衝突
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雖然經過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的兩戰兩勝,使得日本躋身成為東方的一等強國,這對於在兩千多年歷史之中,從來沒有建立過國際崇高地位的日本人而言,簡直是無法忘懷的勝利與榮耀。(不像中國,身為天朝大國的歷史太久,已經習慣認為自己是世界的領導與中心。)所以日本想要利用現有的優勢地位,設法繼續的割裂中國與入主中原,這樣才能確保日本的霸權地位。
日本最為擔心的是,當然就是假如當時的中國一旦覺醒,團結起來,追求現代化,那麼日本的霸權地位,就猶如櫻花盛開又凋謝般的,成為過眼雲煙而已,因此當它看到中國正在掙扎著追求統一與現代化之時,就產生著極強的時間壓迫感。是要與中國進行合作互助,以分享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利益呢?還是要加速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