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八六八年,日本正式開始進入推動明治維新的歷史新頁,這是日本吸收西方文化、制度與工藝的一個全面性歷史改革,這種歷史性的大變革,對日本而言,並非完全陌生,而是有歷史前例可循的。因為過去日本的全面漢化,一樣經歷過全盤性仿效中國文化與政治制度的做法,所以在歷史發展中,日本是一個善於吸收與模仿外國文化制度的國家,他對於全面西化的抗拒也就不是很強,何況在全面的西化之後,日本可以迅速成為富國強兵的國家,而稱霸東亞,是日本立國以來,想都不敢想的歷史大業,如今竟然有實現的機會,對於日本人而言,當然更是具有非常的吸引力。
明治維新的重點,主要在於尊君立憲、引進科學、發展產業,建立富國強兵的國家發展戰略。日皇制度維持了日本在改革之時所需的政治穩定,立憲造成新的人才體系運作,封建階級轉化成為大大小小的財團,武士階級轉化成為皇軍的骨幹,因此日本的明治維新付出不是很高的代價,就建立起一個類似近代西方強國的新基礎。可是日本是一個資源非常有限的小國,缺乏與強權直接對抗的本錢,日本若想擺脫這個資源短淺的夢魘,而尋求霸權的發展,它就必須設法取得支配中國廣大市場與資源的地位。當時的中國正值清末最衰弱的時期,因此,日本在推動現代化與工業化的同時,也急於掌握這個歷史的機會,設法掌控中國,這樣才能建立&ldo;八竑一宇&rdo;的日本帝國。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政治結構,可以說是一種變體的封建與民主制混合後所產生的新威權體制。日皇擁有神聖的地位以及絕對的權威,因此他不親理庶政,政府分成內閣、國會與軍部三大部分。國會當然不能監督日皇,只能在預算與法律上,對內閣產生制衡作用,內閣的首相負責總理政務,而由日皇諮詢政治元老的意見而任命,但是內閣對日皇而不是向國會負責。最為特別的是軍令運作,在日皇單獨擁有&ldo;統帥權&rdo;的前提下,所有軍令都由軍方領袖直接奏告日皇,然後奉赦令行動,政府的首長不得參與軍令決策會議,這種運作特稱&ldo;帷幄上奏&rdo;(因此有時候甚至連內閣的首相,都是看到報紙才知道日軍已經發動軍事作戰行動)。
另外在軍政方面,也是由軍方獨斷的運作,軍方杯葛政府的最大手段,就是退出內閣或是拒絕推薦軍方將領入閣,因而造成政府倒閣(當然後來又加上乾脆由少壯派軍官直接刺殺不接受軍方立場的政府首長)。更令政府感到為難的是,海軍與陸軍又是各有獨立不同的立場與系統,有時政府接受陸軍的要求,又會引發海軍的杯葛,反之若是順從海軍的要求,又會引來陸軍的反彈。每一任的日本政府內閣最大的困擾,就是如何與軍方的意見達成協一八七年,日本明治維新首腦人物伊藤博文與山縣有朋,決定模仿普魯士的強兵政策,建立直屬日皇指揮的&ldo;皇軍&rdo;制度,接著一八七八年日本又成立了獨立的軍令最高機構參謀本部,日本的軍部就逐漸發展成為新的太上政府,有些重現日本過去的幕府大將軍,以日皇名義秉政的局面,只不過是以軍部的形式出現而已。當時日本軍臣與人民,其實都很習慣於&ldo;軍人干政&rdo;,因為七百年來,日本幕府大將軍秉政的制度,就是軍人干政的制度。明治維新之後,幕府大將軍是交出了干政的大權,但是新的軍部,其實又在遙控甚至是主導著政局,加上強國必先強兵,爭取海外資源與市場是引進工 業革命、建立產業資本制度的成敗關鍵,因此明治維新基本上展開了日本的新軍國主義的發展。
23 主導日本政略發展的大陸政策
在過去的歷史中,日本對於自己&ldo;資源有限&rdo;無法發展成為一等強國,而且必須步步為營,避免與大國直接衝突,以防自己國家遭到傾覆,可以說是有著無限的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