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作者認為,中國嚴重的內鬨與分裂,也是中國會遭到日本侵略與盟國出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近代史內的中國人,幾乎永遠不會停止自己內部的惡鬥與分裂,因此才給外國的帝國主義勢力,有了更多侵略中國的機會與藉口,中國人甚至在抗日戰爭的時刻,仍然進行各種的內戰與內鬥,坐視日軍消滅不同政治觀點的軍隊,或是自己軍隊互相的進行火併,而放過日本人,至今中國人能否從歷史的血淚中,學到團結合作的教訓呢?
有一點必須要特別強調的是,雖然在抗日戰爭之中的戰場表現,中國是居於失敗的局面居多,但是這絕對不能說,中國軍人不善於作戰,事實上,是中國軍人的訓練、裝備、後勤都太過於落後,所以無法贏得戰場的勝利。在中日戰爭之中,假如換成日軍擁有中國的裝備狀況,華軍擁有日本的裝備,恐怕日軍根本就不堪一擊了,在接受美援的華軍作戰表現,就可以發現,當中國軍隊的裝備與訓練,接近日軍水準之後,日軍就被華軍打得無力反擊了。
而作者對於日本一點簡單的看法是,日本基本上是一個危機感很深,相當崇拜「力」的民族,同時有著很強的集體群性,對於細節非常的認真與講究,但是卻缺乏真正的遠略與心胸。日本人對於能夠打敗他的超級「強者」,有著無限自卑感式的尊敬,反過來,日本人對於弱者就有近乎殘暴的凌虐的反常表現,日本人是一個「知恥」但「不知錯」的民族,對於挫敗的反應非常的極端與敏感,但是對於是非善惡卻沒有深刻分辨的勇氣與智慧。而日本只要輸得徹底,日本就會百依百順,日本只要贏得意外,就會盛氣凌人的忘了原則。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更是展現對於強者崇拜,對於弱者暴虐的心理,甚至在日軍侵略中國之時,也有這樣的表現,日軍對於誓死反抗造成日軍重大傷亡的中國英雄,日軍甚至會表達出敬意與愛慕,但是對於不戰而逃的對手,日軍是沒有任何的憐憫與好感,甚至會以殘酷的手法來發洩心中的鄙視。中國面對這樣一個複雜的近鄰,當然要有更多的瞭解與對策,但是基本的原則是,中國不能示弱,是避免中日歷史再出現決戰的基本原則。
作者非常的感謝多位歷史學者前輩,在中日戰爭史上所做的重大貢獻,他們盡其畢生之力,為蒐集與保留抗日戰爭史實,留下非常珍貴的資料。作者要特別感謝梁敬教授、蔣永敬教授、吳相湘教授、李恩涵教授、劉鳳瀚教授、黃仁宇教授、郭廷以教授、張玉法教授、王輔先生,從他們的著作中,建立了可敬的抗日歷史資料與論述,這些史料對於作者寫作這部歷史給予極大的幫助與影響。這是一本為社會大眾所撰寫的歷史,因此避免學術的論證與眾多的註解,希望這本書能夠引起讀者對於中日戰爭的歷史,有著更多的瞭解興趣,進一步的去閱讀更為專門與普及的著作。(請參看作者的參考資料書目)
為了忠於歷史的資料,本書一些人物與事實的描述,有可能會與一般人現有的歷史印象,有些出入,不過這是忠於事實而沒有辦法改變的事情。歷史很清楚的表明,每個偉人都有弱點,每個英雄都有畏懼,每個領袖的能力都有其限制,好人有其缺點,壞人也有其特點,那是一個非常的時代,當時許多歷史性的決定,不能僅以現在的常理來做評斷。
因此作者對於中日美蘇英等主要的歷史人物,沒有刻板的成見,對於蔣介石、汪精衛、毛澤東、日本的軍政決策人士,英美蘇的領袖,不同政治派系的抗日部隊,都儘量的以事實與是非加以評論,有時給予正面的肯定,有時則給予負面的評價,看過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爭,更能感覺得到,歷史的人物功過,不一定是以成敗論英雄的,當然也不能以國籍黨派來分善惡。二次世界大戰的確是一個人類歷史發展的大清算,既是英雄人物輩出的時代,也是梟雄縱橫的時代,更是無名小卒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