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第1/2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希姆萊本人也獲準接過了許多純軍事方面的職務:他於1944年2月負責軍事情報機構以取代諜報局,7 月間(在那次起義失敗後),他成了國家軍總司令,9月,又兼任戰俘管理局局民。
第三節1939‐1943年國社黨內部權力均勢的變化
希特勒維護自己在軍隊中最高權力的這場鬥爭,對德國作戰行動的統一起著破壞的作用,可是希特勒自己的親信中某些人經常想在國社黨內部取得權勢的嘗試幾乎也起著同樣破壞的作用。這場發生在納粹黨中堅人物之間的所謂&ldo;迪亞多希之戰&rdo;,大部分應歸咎於希特勒本人,因為他在戰前鞏固黨的權力時,未能在納粹領袖之間培植起一種集體的責任感。因為儘管他使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完全掌握了政權,他卻沒有採取步驟在黨的各個機關及社團的領導人中發揚一種真正的團結協作精神。的確,在他生硬地試圖實施一套平衡監督的制度時,他甚至還慫恿黨內不同集團之間展開一定程度的對抗,例如,他建立黨衛隊來抵制衝鋒隊,首先就可以證明這一點。結果是,儘管對領袖原則的運用字面上說得很好聽,納粹黨組織內部卻仍然存在著派性,甚至21在危急的戰爭年代裡,協調的領導一直只不過是宣傳人員的一種虛張聲勢的願望。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ldo;元首的幹將&rdo;戈林正權勢烜赫,他起先擔任普魯士的內政部長(是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的創始人),後來又擔任空軍總司令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作出了十分卓越的貢獻,因此希特勒承認了他的地位,於9月1日指定他為合法的繼承人。在以後的兩年中,戈林在策劃佔領區的掠奪工作時,他的話就等於法律。在軍事領域裡,他在法國淪陷後被晉升為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德國元帥,從而使他的卓越地位也獲得了承認。在這一階段,他的確沒有什麼潛&ldo;第三帝國的真相:這個&l;元首領導的國家&r;處於這樣一種混亂狀態,它的經濟組織和軍事方面的效果在許多方面全顯得更加不可理解。一位記者在戰時曾稱它為&l;獨裁的無政府主義狀態&r;,這句話的確擊中了要害。&rdo;
〔彼得?克萊斯特:《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1939‐1945 年》(peterkleist:
iscbenhitlerundstal,1939‐1945),波恩,雅典那出版社,1950年版,第208頁〕德國報刊於1942年1月12日戈林四十九歲生日那天,曾這樣評述他。
關於四年計劃,見下文,原著第173‐174頁。
參閱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在國會發表的演說(《人民觀察家報》,1939年9月2日;《檔案,1939‐1946年》(皇家國際事務學會),第1卷,第510頁。
參閱1940年7月19日希恃勒在國會發表的演說(《柏林圖畫晚報》,1940年7月20日)。如同德國報刊(例如,同上報)指出的那樣,德國元帥這一軍銜是特地為戈林設定的。歐根親王曾經獲得德國陸軍大元帥的頭銜,繼任的一些奧利地將領也獲得了同樣的軍銜。有些德國貴族也具有世襲的德國大元帥頭銜,但這不是屬於軍銜住質。因此戈林是獨一無二的德國元帥。
在的敵手。拿希姆萊來說,他當時還滿足於自己所擔任的德國黨衛隊頭子和德國警察總監這雙重職務,負責1936年從戈林手上接下來的國內保安工作。至於宣傳部長和首都行政長官戈培爾,他這時還準備尊重戈林的權力,誠然,遇到必要時,還準備支援戈林的權力。打倒戈林,不論希姆萊或戈培爾都決不可能指望由此直接得到好處,因為排在戈林後面的希特勒的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