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莫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智地拜師求教,侯寶林、高鳳山等向老舍等請教,從那時起,相聲作品更加註重提高品位。當時包括老舍都參與了相聲創作,作品體現了對新生活新思想的歌頌,比如,常寶華早年的相聲《水兵破迷信》。
不久後,常寶華、馬季等新一代相聲人脫穎而出,他們經歷過新舊社會的演變,對相聲形式從小耳濡目染。而在他們成為藝術家之前又受到新中國的政治教育和培養,於是他們發現舊社會諷刺黑暗落後、追求美好生活的相聲,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需求,需要轉變傳統技法,融進時代精神。
馬季年輕時是新華書店非常優秀的青年先進生產者,業餘喜愛相聲,1958年左右,他參加全國匯演,被侯寶林發現後脫穎而出。因為對新中國的熱愛和新生活的嚮往,他的作品多以歌頌登山英雄、勞動模範、解放軍等為主。上世紀60年代,他的代表作《女隊長》,反映當時的女強人破除舊社會封建迷信,產生了很大反差,後來又創作《畫像》,說的是畫家去山東為勞動模範畫像,但總也畫不完,因為勞動模範太忙了。他的另一篇《找舅舅》,則反映了新舊社會的變化。
馬季熱愛生活,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製造健康明朗的笑聲。他的諷刺鋒芒也很厲害,比如《多層飯店》,諷刺了改革開放中繁瑣的社會管理弊端;《打電話》,反射當時許多人打電話不講求社會公德的社會現象,在當時的影響都非常大;《吹牛》反映了當時的浮躁和社會妄談的弊端;《五官爭功》反映出整體合作的必要性。類似這些題材,過去也有,別的藝術品種也有,但都沒有能像馬季那樣能把社會生活巧妙融在這種形式裡。
1976年,黨中央粉碎了“四人幫”,思想解放了,相聲也得到了解放,於是當時的相聲新人和相聲作品層出不窮。就在當年,姜昆的《如此照相》、《迎春花開》脫穎而出,由於其作品的宣傳力度和舞臺張力在同輩中遙遙領先,於是很快成為同時代相聲演員中的佼佼者。
當時還有許多經典作品,對四人幫進行了形象的批判,比如常寶華、常貴田的《帽子工廠》、《狗頭軍師張》、馬季的《舞臺風雷》,相聲藝術一躍成為當時的主流娛樂方式,到了1978年,聽相聲已經成為全民娛樂的方式。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思想的進一步解放,相聲開始批判社會不良現象,愛情觀婚姻觀,後來又有建設新農村、發財致富的主題思考,向新的社會時弊進行抨擊。相聲界出現了許多主題專場,如社會道德專場、精神文明專場、理想道德情操專場等,李金斗、侯耀文、師勝傑、高英培也在當時脫穎而出。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中國相聲的百年傳承(2)
在電視還沒進入千家萬戶之前,收音機便是相聲的傳播渠道,為了聽相聲,收音機一度成為脫銷產品。進入80年代,藝術家開始創作新作品抨擊社會不良現象。比如侯耀文的《財迷丈人》、李金斗的《武松打虎》,王謙祥、李增瑞的《馴馬專家》,在當時,都贏得了一片叫好聲。尤其是姜昆和李文華的《詩歌與愛情》、《霸王別姬》、牛群的《威脅》,都反映了80年代的創作主流。1982年,姜昆演出了牛群和崔喜躍創作的《祖爺爺的煩惱》,透過祖爺爺對人口氾濫的擔憂,倡導計劃生育問題;《威脅》倡導家長提高文化素養,當孩子的合格爸爸。這個時期,相聲藝術家透過經典作品,表現出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發揚了相聲一貫的優良傳統。
相聲演出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小劇場、大劇場、體育場、廣播、電視、網路。而電視對於相聲而言,它既是相聲的催生婆,又是催命鬼。催生婆是因為它讓相聲人在傳媒的慣性之下必須去思考創作新作品;催命鬼,是說很多需要雕琢的作品沒有足夠的時間達到精益求精,這也讓一些沒有成功的藝術家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