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冰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出生不久,父親——我們按江蘇老家的習慣叫他“爹爹”,被診斷得了肺結核。他曾到杭州養病,但效果不明顯。抱著一線希望,母親陪著父親,帶著我們三個孩子,一起到北京養病。雖然當時爹爹病情危重,母親仍舊利用在北平的機會進入當時享有盛名的朝陽大學繼續自己的學業'1'。在她看來,要改變貧窮落後的中國,必須實行法制,因而選擇了法律為專業。尋求“法治”的思想也貫穿了母親的一生。。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一代報人鄧季惺:被湮沒的傳奇(2)
1931年7月,爹爹在北京去世,母親一邊獨自撫養著三個年幼的孩子,一邊繼續她在朝陽大學的學業。在此期間,作為父親的生前好友,陳銘德多次來探望母親和我們幾個孩子。他心底何時生出對母親的愛,我並不清楚。1933年1月,母親與繼父在南河沿的歐美同學會禮堂舉行了結婚典禮。因為當時太小,我對這場婚禮毫無印象。但是,稍長以後,常聽人說起這個婚禮很特別:除了通常的禮儀之外,來賓們得到了一份新郎新娘聯合署名的協議。協議寫明,母親不隨夫姓;我們3個孩子仍姓吳;兩人婚後實行夫妻分別財產制,雙方共同負擔家庭生活費用。他們把訂立的協議印在粉紅色卡片上,以強化這份協議的嚴肅性。
很多人都猜測這份協議應該是學法律的母親提議的,也視之為母親在青年時代藐視傳統維護婦女權益的一個實際行動。解放後一次周恩來跟另一些記者談論郭沫若與安娜時,還援引母親的婚事打趣說,財產在誰手裡,誰就有地位。朋友們瞭解母親的脾氣,都稱呼她為“鄧先生”而非“陳太太”。對於他倆的聯姻,新聞界也傳為佳話,戲稱為“劉備得到了個女諸葛亮”。繼父對我們姐弟三人都不錯,我們一直喊他“伯伯”。
1933年夏,母親在朝陽大學畢業後,透過公務員考試,到南京在司法部作了職員工作,同時開始投身於婦女運動,和馮玉祥夫人李德全、曹孟君、譚惕吾、王楓等人,成立了“南京婦女文化促進會”。她認為婦女要解放,首先應該解決後顧之憂。為此,她們創辦了“南京第一託兒所”,母親擔任所長,負責具體事務。
母親在司法部工作時間不長就辭了職,開始做執業律師。她那時便顯示了很強的社會責任感,經常免費替被虐待或遺棄的婦女打官司。她的律師事務所就在《新民報》的樓上,業餘時間,她還做新民報《新婦女》週刊的主要撰稿人,並主持《法律問答》專欄。
1936年春,仍然作律師的母親陪陳銘德一起去日本,從《讀賣新聞》那裡購買了一臺舊印刷機,我還記得她從日本帶回來的那種彩色唱片。繼父早就邀母親一起加入《新民報》,直到1937年,母親已經有了為社會所認可的獨立地位之後才正式加盟《新民報》,掌管經營管理和財務。
《新民報》之前是文人辦報,一開始一切因陋就簡,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母親一上任,就建立起嚴格的財務制度和管理體系,使報社經營達到收支平衡、自給自足,而且逐步積累了進一步發展的資本。母親的精明也一直為人稱頌。當時有這樣一種誇張的說法:鄧季惺精明到報館裡用了幾根大頭針她都有數。
1937年7月1日,報社集資5萬元成立了“新民報股份公司”,建立了現代化的公司制度。陳銘德由社長改稱總經理,母親任經理。入股董事有國民黨各派系的人,主要是四川的民族工商業的負責人,像盧作孚、古耕虞、胡子昂、何北衡等。他們也是我父母終生的好朋友。“新民報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中國報業史上第一個近於現代化的報業集團。後來弟弟吳敬璉以提倡市場經濟聞名,有人開玩笑說,母親是他第一個老師。
鼎盛
像每一張新報紙一樣,《新民報》也經歷了創業的艱難。直到陳銘德以重金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