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但是,這位女首相的改革措施在她執政的頭一年,並不曾&ldo;立竿見影&rdo;,迅速改變英國的嚴峻形勢,相反形勢變得更糟。1980年的情況也不能令人欣慰,製造業的生產率嚴重下滑,低於幾乎所有西方工業國家的水平。柴契爾夫人決心把通貨膨脹率降下來,並為此採取了多項措施。可是到1980年5月,通貨膨脹率比一年前反而上竄了219,失業大軍高達116萬人,同年8月英國的失業人數竟突破200萬大關,開創了1935年以來的新紀錄。當時大公司紛紛虧損,小公司連連倒閉,經濟形勢一片灰暗。到當年的12月,失業人數再創新高:總數為2133萬人,比柴契爾夫人1979年上臺的同期多出836萬人。1981年,失業人數繼續上揚,到1982年猋漲到了300萬。與此同時,新政府不但未能如願以償地把通貨膨脹率降下來,反而比前一年上升,達到了21。經濟形勢的惡化,直接引發了1980年1月2日的鋼鐵工人大罷工。當年下半年的一次民意測驗表明,柴契爾夫人得到的票數,竟然低於被她在1979年大選中擊敗的工黨領袖卡拉漢。
工黨自然不會放棄這一有利時機,議會的辯論日趨白熱化,人身攻擊也成了家常便飯。議員們抨擊柴契爾夫人是個缺乏人性的母親,面對龐大的失業大軍竟能無動於衷,仍在一意孤行,拿國家命運作兒戲。儘管柴契爾夫人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辯才而不被駁倒,但她在面對反對黨的猛烈攻擊的同時,卻要應付保守黨內部尤其是越來越多的閣僚從背後暗放冷箭,搞拆臺活動,
他們力主懸崖勒馬,改弦易轍。當時這些人通稱為&ldo;威特派&rdo;1。這一派人多系當年麥克米倫和希思手下的重臣。他們認為貨幣主義政策正在一步步地把國家推向深淵,保守派的執政地位已岌岌可危。兩位保守黨元老(麥克米倫和希思)也坐不住了,開始直言不諱地批評他們的繼任者。保守黨的20多位後座議員奮起造反,威脅現任政府如不改變現行政策,他們將考慮脫黨。就連1974年大力支援柴契爾夫人競爭黨魁權位的&ldo;1922年委員會&rdo;主席愛德華&iddot;杜坎,也督促政府放棄正在實施的貨幣主義政策,採取能帶來實效的新方案。
1威特派系指走中庸之道‐‐謹慎、溫和,而不走極端的意思。
面對如此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越來越多的來自反對黨、反對派的強大挑戰,柴契爾夫人卻敢於明確地說出一個&ldo;不&rdo;字。她深信自己走對了,而且越是處於逆境越是巋然不動,毫不妥協。事實上,柴契爾夫人對實施自己的政策(按:指抑制通貨膨脹和使英鎊升值等)的艱巨性早就充分估計到了。她在1979年11月的一次宴會上就曾堅定地表示:&ldo;這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但我們並不是誠惶誠恐的朝聖者,即便前進道路上布滿了荊棘,我們也決不後退半步。&rdo;緊接著,1980年2月,她在一次對全國廣播講話中又再次表示:&ldo;任何一次大的手術之後,你都會覺得你的身體狀況更為糟糕,但這恰恰是病癒的前兆。&rdo;自信、樂觀之情,可謂溢於言表。面對1980年下半年日益惡化的國內經濟形勢,連柴契爾夫人的親信、貨幣主義者傑弗裡&iddot;豪都顯得垂頭喪氣,但是柴契爾夫人卻沒有被多如牛毛的難題和黑雲壓城式的危機所摧垮,反而變得更加堅強。她在一次午餐會上公開強調:&ldo;我的工作職責就是讓國家在合理的現實的經濟秩序中發展。&rdo;同年冬,柴契爾夫人在保守黨的年會上遭到黨內反對派(即威特派政治家們)的圍攻,要求首相&ldo;轉向&rdo;,她所信賴的首席經濟顧問約翰&iddot;霍斯金斯也覺得自己有責任提醒首相&ldo;考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