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柴契爾夫人對反對黨工黨一貫是堅持毫不妥協的立場,對之深懷&ldo;惡感&rdo;,因為據說它是&ldo;集產主義、社會主義和中央集權下的經濟控制&rdo;。人們根據她那極右的觀點,把她描繪成一個&ldo;好走極端&rdo;、&ldo;毫不妥協&rdo;的&ldo;堅強&rdo;的女政治家。有人甚至說她是&ldo;不怕孤立&rdo;、&ldo;喜歡孤立&rdo;的獨往獨行的&ldo;鐵娘子&rdo;。
正是因為柴契爾夫人的意識形態過於偏右,她那處理政務的方式和作風也就與眾不同。恰如在福克蘭群島戰爭中取代卡林頓出任外交大臣的弗朗西斯&iddot;皮姆所說的,他不同意首相那種&ldo;非黑即白&rdo;、&ldo;非直即枉&rdo;、不屑於任何&ldo;中間道路&rdo;的工作方法。又是這位後來被換下馬來的外交大臣在其題為《同意的政治》一書中寫道:
&ldo;她(按:指柴契爾首相)喜歡任何事情都觀點鮮明:絕對地贊成一件事,就必定絕對地反對另一件事。我的方式則相反,這並非沒有決定意義的;比方說,是的,我們應該採取這個行動,但是,我們應該用某種特殊方式來做這件事,因為必須考慮這一或那一集團的合理意見。這種思想方法,是她所不喜歡的;她寧可一直走到底。
&ldo;她堅定地認為自己所開的病歷和藥方都準確無誤,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不能改變她的處方。&rdo;
在皮姆的筆下,柴契爾夫人成了個專斷的、不能容納異己意見的人,而且是一個&ldo;滿腹孤疑&rdo;的首相。為了親自抓好&ldo;私有化&rdo;這個包羅永珍的行政綱領的落實和貫徹,&ldo;鐵娘子&rdo;不僅多次改組內閣,撤換那些與她的政策思想不合拍的閣員,而且拼湊&ldo;內閣中的小內閣&rdo;,遴選有關專家學者,為首相設計決策方案,然後再拿到政府各部去討論、貫徹。在六七年的首相崗位上,她已把異己傾向的人一一排除出了內閣。她周圍的閣僚都是清一色的樂於因政見和利害關係一致而與首相共進退、擔風險的精兵強將。不如是,在風雲變幻的英國政壇上,在背負著300多萬失業大軍的國度裡,這位&ldo;鐵娘子&rdo;是不可能運籌帷幄、指揮若定地駕馭相位,把如此包羅永珍的行政綱領‐‐私有化政策‐‐實行得這樣有條不紊、絲絲入扣的。
把柴契爾夫人的私有化政策說成是包羅永珍的行政綱領,還有一個重要的側面,那就是她的稅收政策了。
原本就是私人企業,外加原公營企業&ldo;私有化&rdo;後的新興私有企業,都需要向國家交稅。這當然是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事。這裡當然也涉及到重課還是薄賦兩種稅收政策的適度問題。
柴契爾首相對此的態度異常鮮明:儘可能減輕資本家的負擔,使他們的資金留在英國,並聽令他們自由地、不加限制地發展。這是&ldo;鐵娘子&rdo;的一貫思想。
財政大臣奈傑爾&iddot;勞森在1987年3月曾向下院提出了1987‐1988年度的財政預算。這個預算便體現了柴契爾夫人的稅收原則,即所謂&ldo;雙減&rdo;政策:減輕賦稅和減少公共企業借款。舉個例子說,在1987年度財政預算中,所得稅的基本稅率從29降至27,即減少了兩個百分點,而且普遍提高所得稅的起徵點。此外,本年度公共企業的借款也要從預計的70億英鎊減為40億英鎊,調幅幾近一半。
由此不難看出,英國的私有化和&ldo;雙減&rdo;政策的制定,都是政府或國家幹預下的直接產物。在這裡,有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