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下院果然就工黨動議投票,結果是:柴契爾政府以379票對219票的絕對優勢否決了工黨的議案,挫敗了他們&ldo;倒閣&rdo;的意圖。柴契爾首相也就得以倖免滅頂之災,在緊要關頭安渡了這場危機。不過,禍福倚伏,由於英國的黨(主要是保守黨和工黨)派(主要是保守黨內&ldo;極右派&rdo;和&ldo;溫和派&rdo;或&ldo;自由派&rdo;)之爭,在韋斯特蘭危機中確實給&ldo;鐵娘子&rdo;增加了不小的壓力,尤其是在提前大選的聲浪日益高漲的時刻。但是,事態的發展和結果,卻反而對柴契爾首相強化自己在政府內的實力有利,因為在保守黨同工黨的爭鬥中,在關係到黨派命運的關鍵時刻,黨內各派系的分歧總會在大敵當前、危如累卵的情勢下暫時彌合起來的。
不過,從政治觀點而言,布里頓與赫塞爾廷兩閣僚的分歧,實質上反映了所謂&ldo;大西洋傾向&rdo;和所謂&ldo;歐洲傾向&rdo;的分歧。這也是保守黨內的老問題,尤其是在二戰之後,英國與歐洲共同體建立關係以來的老分歧。兩派分歧的焦點是:&ldo;大西洋派&rdo;強調的是英美&ldo;特殊關係&rdo;,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言行,當然是以不損害英國的利益為前提;&ldo;歐洲派&rdo;則更強調英國與西歐國家之間的密切關係,甚至主張英歐關係優於英美&ldo;特殊關係&rdo;。
從思想實質和政治觀點來說,柴契爾夫人顯然傾向於&ldo;大西洋派&rdo;,甚至比邱吉爾以後的歷屆保守黨首相(艾登、麥克米倫、霍姆和希思)都更明確地強調英美&ldo;特殊關係&rdo;對英國和西歐的重要意義。她堅持認為,英國必須加強同西歐盟國的密切關係,但是,這種關係無論如何不能妨礙或損害大西洋兩岸的關係。
韋斯特蘭危機雖然過去了,但給予柴契爾夫人的教訓卻是深刻的、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個教訓便是:她應以何種分寸處理好英美的&ldo;特殊關係&rdo;。說白了就是,英國政府在推行私有化政策的過程中,對向外國資本、主要是向美國資本出售英國公有企業時應持什麼態度。弄不好又會砸鍋,激起新一輪危機的。
就在同年的2月23日,已卸職的前國防大臣赫塞爾廷又從他的&ldo;歐洲派&rdo;觀點出發,向柴契爾夫人提議:英國應立即停止向外國公司,特別是擬議中的向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出售越野汽車公司的活動。這位後來向柴契爾夫人的權力發起挑戰,並最終推動了&ldo;鐵娘子&rdo;下臺的保守黨內的&ldo;少壯派&rdo;,還發表了一篇頗有說服力的文章,闡述自己對出售公有企業的觀點。他理直氣壯地寫道:
&ldo;我不能同意這種看法,即英國人既沒有能力又沒有意志去解決我們在工業上遇到的難題;我也不同意每次我們遇到困難就要請來外國購買者。
&ldo;我們必須認識到,無論是汽車、護衛艦還是直升飛機,所涉及的利害關係不僅僅是與某一個公司有關。&rdo;
赫塞爾廷的言下之意就是說,這關係到英國的國家利益。文章主旨顯然是好的,是從英國的最高民族利益出發的。它一發表,馬上得到輿論的支援和贊成,確是不無道理的。
所以,文章問世的3天後,柴契爾首相便在廣播講話中宣佈,暫停將萊蘭汽車公司、奧斯汀‐羅弗公司出售給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談判。論者指出,這是柴契爾夫人所作的一點兒讓步,是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又一個小小的妥協。
當記者問到柴契爾夫人,她執政6年之後,她那&ldo;鐵娘子&rdo;形象是否發生了變化時,她斷然回答道:
&ldo;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