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總之,這場對礦工的挑戰所贏得的勝利大大增強了這位&ldo;鐵娘子&rdo;的使命感,而強硬最終又是她勝利的資本。
她將在極右的路線上繼續走下去,這是毫無疑義的。
4 牽挽三方‐‐扮演大國領袖的角色
柴契爾夫人在步入英國政壇之初,她一直被公認為是反蘇、反共的政治家。在她於70年代中期躋身保守黨領袖之後不久,她那激烈的反蘇言論便為世人矚目。當時赫爾辛基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剛開過不久,歐洲大陸正籠罩在&ldo;緩和&rdo;的祥瑞氣氛中,柴契爾夫人卻率先對&ldo;緩和&rdo;提出質疑和攻擊,認為蘇聯的&ldo;緩和&rdo;政策不可信,指責蘇聯在&ldo;緩和&rdo;的煙幕下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對西方的壓力有增無已。1976年,她攻擊蘇聯是一個&ldo;軍事帝國&rdo;,實行&ldo;邪惡的共產主義&rdo;,是對西方世界的&ldo;最大威脅&rdo;。她的這些基於&ldo;強硬立場&rdo;的講話,引起了蘇聯和國際輿論的強烈反響,蘇聯塔斯社甚至給她送上了一頂&ldo;鐵娘子&rdo;的桂冠。
1979年5月,柴契爾夫人第一次入主唐寧街10號時,也恰恰是東西方關係由&ldo;緩和&rdo;轉向緊張之際。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似乎驗證了柴契爾首相的論斷。當時這位女首相對蘇聯入侵阿富汗採取了針鋒相對的政策,而且呼籲西方國家在面對蘇聯那咄咄逼人的挑戰時要保持&ldo;堅定與團結&rdo;,要求歐洲共同體各國支援美國的立場。在後期卡特政府和初期里根新的行政當局修改了美國前段奉行的緩和政策,轉而堅持實力地位政策之時,柴契爾首相帶頭支援美國政府對蘇聯的強硬立場,堅定地和美國站在一起。
按照1979年12月北約理事會達成的決議,英國、西德、義大利、荷蘭和比利時等五國將部署美國新式的中遠端飛彈。而當時西歐國家領導人面對國內反核勢力的高漲,對執行北約理事會的決議卻顯得踟躕不前。在這關鍵而敏感的時刻,又是這位&ldo;鐵娘子&rdo;挺身而起,不顧國內民眾的激烈反對,硬是再次帶頭把美國的飛彈部署在英國的領土之上。
凡此種種,都使柴契爾夫人就任第一屆首相期間,英蘇關係一時降到了
&ldo;冰點&rdo;。
但是,一個精明、果敢的政治家是通曉進退應對之策的,柴契爾夫人的對蘇政策決不會一味&ldo;僵&rdo;硬下去,她奉行的是一種符合英國利益的務實東方政策,以便爭取英國在國際舞臺上有一個更大的活動空間。
機會終於來了。1982年11月,安德羅波夫接替病逝的勃列日涅夫,出任蘇共最高領導人,蘇聯的對外政策開始出現了某種鬆動的跡象。1983年1月,柴契爾首相派遣外交部常務次官馬爾克姆&iddot;裡夫肯德對蘇聯作首次試探性訪問。此後,首相又在她的郊區別墅契克斯召開有關人員參加的對蘇政策研討會。她為調整英國的&ldo;東方政策&rdo;邁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緊接著,&ldo;鐵娘子&rdo;又作出了另一個大膽的鬆動姿態:在英蘇關係冷凍了幾年之後,她親自去莫斯科參加安德羅波夫的葬禮,以便為實地考察蘇聯新領導人契爾年科提供了一次機會。透過與契爾年科的一次簡短會晤,目光銳利的柴契爾夫人已知這個病魔纏身的新領導人已來日無多,她決心把注意力集中在契爾年科之後的接班人身上。1984年12月15日,蘇共政治局兩名最年輕的成員之一的戈巴契夫應邀率領30人組成的蘇聯議會代表團赴英國訪問。這位受過正規法律教育、英姿煥發的當時蘇聯第二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