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我們仍有12年多的時間去一起為未來的轉變做好準備,而我肯定相信你們會面對挑戰,屹立不移,香港人的精神和進取心必然會更加旺盛,而香港社會也必然會欣欣向榮。&rdo;
12月21日,柴契爾夫人在離港經檀香山赴美前,曾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會上,有一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記者不識相地向她提問:英國為了福克蘭(即馬爾維納斯)島上的有限人口不惜一戰,但英國政府幹嗎輕易地把有550萬人口的香港&ldo;交給&rdo;中國?柴契爾夫人不由氣憤地答道:&ldo;我很不理解,你怎麼會忘了到1997年就要期滿的租約。&rdo;並說這是一個&ldo;基本事實&rdo;。她反問道:&ldo;請你想想,如果我們不設法去簽訂一項協議,將會有什麼結果?&rdo;她指出:&ldo;1997年,香港92的地方,將會在沒有任何保證,沒有我們現在已從協議中得到的好處的情況下,自動還給中國。對香港來說,現在的形勢要比過去好得多。&rdo;
在香港問題上,柴契爾夫人確是識時務的俊傑,因為她接受了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現實。
眾所周知,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所謂香港問題,純粹是由英國在19世紀強加給滿清政府的三個不平等條約造成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之後,英國逼迫滿清政府在1842年8月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ldo;據守主掌&rdo;。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之後,英國又迫使滿清政府在1860年10月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規定將九龍半島南部割讓給英國。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年)之後,英國又以平衡法國為藉口,迫使滿清政府於1898年6月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規定將九龍半島的其餘部分和附近島嶼(後稱新界)租借給英國,期限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多次宣告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不承認19世紀外國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決定把香港問題留待日後透過和平協商解決。
經過戰後40多年的發展,香港已突飛猛進,成為遠東的金融與貿易中心,是東亞的&ldo;四小龍&rdo;之一。百餘年來,英國作為宗主國,從它的這塊殖民地身上攫取了巨大利潤,從香港的銀行、保險和航運事業中得到了大量無形的貿易收入。直到1974年前後,香港在倫敦的英鎊結餘還佔英國全部黃金外匯儲備總額的1/4到2/5。80年代以來,英國在香港投資所獲利潤每年都在20億英鎊左右。這一切,都是英國領導人捨不得將這塊&ldo;東方明珠&rdo;交還給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卻是與中國大陸的支援和合作分不開的:多年來,香港一直依賴鄰近的廣東省提供淡水、食品等物資;內地不僅是香港的最大進口基地,也是香港的最大出口市場;從1983年起,大陸還成了香港的最大的貿易夥伴。因此,一旦割斷香港與大陸的經濟臍帶,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必將化為烏有,英國本土的經濟也會遭到池魚之殃。這是柴契爾夫人不得不首先考慮的因素。其次,新界佔香港400平方公里總面積中的336平方公里。即或中國政府接受過去的不平等條約,新界總得在1997年歸還中國。割讓出新界,香港便將肢體殘缺不全,在經濟上無法維持下去。第三,英方即使有能力掠走香港居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但卻鞭長莫及,無力保衛香港。凡此種種,都使得柴契爾夫人不得不面對現實,頭腦放清醒了些。加之中方在與英方近兩年(1982‐1984年)的雙輪會談中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中國代表團一再明確表示:中國不接受有關香港地區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