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斯卡吉爾領導的煤礦工人大罷工在1983年並沒有搞起來,因為煤礦工會和煤礦工人對發動這場全國性罷工存在著意見分歧。按照英國礦工工會的規定,舉行全國性罷工,需得礦工55以上的人的贊成票才行。在1983年曾進行過3次投票,結果3次都沒有透過全國罷工的決定。不過,全國罷工的輿論準備卻在那一年裡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且主張舉行全國性罷工的工人人數日益增多。煤礦工人將會有一個大動作,這種形勢似乎已如箭在弦、劍出鞘了。
與煤礦工人積極醞釀大的動作的同時,即在柴契爾夫人為競選連任而奔走、拼搏的1983年,各行業罷工的風暴事實上已在英國各地湧現:自來水工人的罷工從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一直蔓延到了全國,要求增加15的工資;印刷工人在年底舉行了半個月的罷工,抗議解僱工人,而且與警察發生了衝突。但是,這些小型罷工鬥爭並沒有形成氣候,對柴契爾政府也沒有構成多大的威脅。
對柴契爾政府構成威脅並漸次壯大、形成氣候的罷工,當是煤礦行業了。
早在大選之年(1983)的2月底,威爾斯礦工開始罷工,抗議關閉北部朗達山谷中的蒂莫爾‐默瑟‐劉易斯煤礦和韋爾什煤礦。很快,英格蘭北部的煤礦工人也群起響應。
也是在1983年,柴契爾政府鑑於全國175座煤礦中的20座礦井不僅沒有經濟效益,而且耗費了政府的巨大投資,虧損嚴重,於是決定關閉它們。關閉這些礦井涉及到大約兩萬名礦工的失業問題,儘管政府表示將對這些礦工加以妥善安置,但這一關閉礦井的強行措施卻是引發1984年礦工大罷工的導火線。
其實,關閉礦井的導因除了經濟效益差和耗費政府財力兩條表面理由外,還有其深刻的社會‐政治矛盾。在英國的政治生活中,工黨是惟一能與保守黨相抗衡的大政黨,而工黨的社會支柱又是工會組織,因此,保守黨歷來把打擊工黨的主要矛頭指向工會,以瓦解工會為手段來摧垮工黨。以柴契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早在1979年大選的競選綱領中,就把打擊工會勢力、削弱工會權力作為它的基本目標之一。說到柴契爾夫人本人,她更是與工會勢不兩立,把工會當成&ldo;工業的敵人&rdo;來看待,理由是什麼它&ldo;歪曲了勞動力價值,對經濟在其他方面正常地發揮作用產生了消極的影響&rdo;。所以,工會在這位&ldo;鐵娘子&rdo;的極右眼光裡,簡直成了&ldo;洪水猛獸&rdo;和&ldo;最邪惡的敵人&rdo;,當是順理成章的事。
本來,政府於1983年強行關閉20座礦井,造成兩萬礦工失業,早已在礦工們心頭埋下了不滿的火種。1984年元月25日,外交大臣又突然宣佈取締其下屬通訊總部的工會,從即日起取消該工會的一切活動,通訊總部的僱員嚴禁參加工會。這種做法是對工會的歧視,造成工會及其會員的極大反感。3月6日,全國81個礦井的96萬工人(約佔全國礦工總數的一半)率先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罷工。有的礦井的罷工工人甚至同警察發生了面對面的衝突。
3月中旬,罷工擴大到了132個礦井。全國停產的礦井計有3/4,而捲入罷工浪潮中去的煤礦工人約佔礦工總數的90。作為罷工領導人和煤礦工會主席的阿瑟&iddot;斯卡吉爾立即成為政界和媒體的熱點人物。他奔走於各大煤礦之間,號召工人團結鬥爭,直到迫使政府收回關閉煤礦的成命為止。
明眼人不難看出,這次聲勢浩大、迅速擴大的罷工已不限於關閉煤礦這一事件本身,其深層意義是對抗政府1980年頒布的&ldo;工會法&rdo;,是為了提高廣大工人的權益。斯卡吉爾就公開宣稱,如果聽令政府關閉20個礦井而無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