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軍隊進駐馬島,島上的英國總督雷克斯&iddot;亨特一槍未發,即行投降。理由是:&ldo;1800平民是難以同成百上千的軍隊再加上龐大的海軍為後盾論理的。&rdo;
柴契爾政府對阿根廷人的軍事行動顯然毫無思想準備。就在阿軍出動之前,守衛該島的皇家&ldo;堅忍&rdo;號破冰巡洋艦由於防務緊縮,已接到被調回本國的命令。因此,新政府理應為遭受&ldo;入侵&rdo;承擔一部分責任。
4月3日,英國議會下院召開特別會議,辯論馬島問題。會上,議員們群情激憤,叫嚷除出兵外&ldo;別無選擇&rdo;,甚至反對黨工黨的領袖和議員也義憤填膺,要求把阿軍趕出福克蘭群島。英國議會出現了少有的一致。同時,反對黨也要求追究柴契爾政府的責任。執政黨內部也不平靜,後座議員把外交大臣當做批評的物件和攻擊的靶子。
4月5日,外交大臣卡林頓引咎辭職,他為保守黨服務了30多年,而且他領導的外交部也的確為英阿爭端作過積極努力:既反對國防部撤回&ldo;堅忍&rdo;號,又想透過外交途徑解決馬島歸屬問題。沒想到他竟成了柴契爾夫人在這一事件中的替罪羊。緊接著,掌璽大臣漢弗萊和外交與聯邦事務國務大臣理察&iddot;盧斯也相繼掛冠離去。
與卡林頓辭職的同一天,下院決議向南大西洋派遣的一支由62艘海面戰艦(包括&ldo;無敵&rdo;號和&ldo;赫爾姆斯&rdo;號航空母艦)、6艘潛水艇、42架戰鬥機和200架直升飛機組成的海軍特混艦隊正式啟錨出海了。與此同時,英國的戰時內閣也正式組成:除首相外,有內政大臣威廉&iddot;懷特洛、貿易大臣塞西爾&iddot;帕金森、國防大臣約翰&iddot;諾特和外交大臣弗朗西斯&iddot;皮姆。當時皮姆剛剛受命接替卡林頓的外交大臣一職,辭去了下院議長職務。
特混艦隊南下之後,英方於4月30日宣佈馬島周圍200海里為海空&ldo;禁區&rdo;,警告任何外國船隻和飛機切莫進入。從英國本土駛抵馬島,預計特混艦隊約需4個星期的時間。當時國際上的許多觀察家和政府領導人都認為英國出兵的主要目的,是迫使阿根廷人坐到談判桌前來。
為此,國際力量紛紛出動為英阿雙方和平解決爭端而奔走呼號。作為英美&ldo;特殊關係&rdo;盟友,又與阿根廷同屬美洲國家組織成員的美國率先行動。國務卿黑格將軍在危機發生後的最初幾周內,一直馬不停蹄地穿梭於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之間,試圖促成一個雙方妥協方案的出現。可惜的是,這位將軍先後拿出的五個不同的和平方案,都遭到英阿雙方的拒絕。緊接著,這位美國國務卿又提出一個最現實的方案,即阿軍全部撤離馬島,英方特混艦隊距馬島1000英里之外的水域停泊,然後在美國出面監督下,在不違背島上英籍居民意願的前提下,英阿雙方就此後五年內馬島的主權問題重開談判。但就是這一暫時隔離處理方案,也被英阿雙方所拒絕。黑格將軍在倫敦與柴契爾首相會談時,&ldo;鐵娘子&rdo;甚至敲擊辦公桌說道:&ldo;這就是1939年張伯倫用的辦公桌,他胡說什麼捷克離我們還遠著哩!由於他的失職,英國白白喪失了4500萬人的生命。&rdo;可見這時的柴契爾夫人戰意已決,和談言論已聽不進去,只有透過武力獲得全勝,在政治上才會對柴契爾首相產生最有利的影響,又能重振英國當年的雄風。
繼黑格將軍之後,美洲國家組織又以秘魯總統貝朗德為代表,出面為英阿衝突調停,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iddot;德奎利亞爾也參加進來。但這時戰火已起。4月25日,先期抵達馬島的英軍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