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保守黨的勝利提高了希思的威望與權力,他當即宣佈要&ldo;進行一場徹底變革&rdo;,&ldo;以改變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程序&rdo;。
大選勝利後,原任影子內閣教育事務發言人的柴契爾夫人,被希思新首相任命為政府的教育大臣。這是柴契爾夫人頭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擔任政府大臣一職。擔任政府高階職務後,就從下院底層那間逼仄的辦公室搬入寬敞明亮且配有空調的教育部辦公室,那裡有專為大臣配備的大寫字檯,有一大批文官隨時聽候差遣,還可享用政府為她提供配備有司機的大轎車,她就再也不需要自己駕著那輛舊車子奔波於議會和選區之間了。可惜的是,瑪格麗特的父親艾爾弗雷德&iddot;羅伯茨卻在她成為政府大臣的前幾個月去世了。
同任何地方的官場一樣,英國內閣中也存在著金字塔差別:首相之下是財政、外交、國防和內政等部門的大臣;教育大臣則屬於較低一級的閣員。這時柴契爾夫人已不滿足於自己擔任的角色,而希思首相出於防範其野心的膨脹和對女性的歧視,一直沒有滿足她的意願。柴契爾夫人忍無可忍,她與希思的衝突也就勢所難免了。
為此,柴契爾夫人除據理力爭,從財政部為教育部爭取到了大批經費外,還經常在內閣會議上對教育部門以外的事務陳述己見,有時甚至用事實和資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種&ldo;越位&rdo;表現和咄咄逼人的架式,常常使那些對情況瞭解不多的主管大臣啞口無言,甚至使希思首相尷尬異常。因此,她便喪失了人緣,首相和其他男性閣員都不歡迎她,甚至冷落她,譏諷她。柴契爾夫人在內閣中受到孤立的同時,與她主管的教育部下屬官員的關係也弄得十分緊張。此外,在擔任教育大臣的三年半時間內,她在全國也是個&ldo;不受歡迎的人物&rdo;,經常遭到不同意她政策的教師、學生、家長們的圍攻和左翼報刊的抨擊。她在任期中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是逆潮流而動,廢除前工黨政府在全國推行綜合教育的有關&ldo;通告&rdo;,下決心加強初等教育,主張縮小班級規模、擴大師資比例、改建初級學校陳舊校舍等,來展示個人的雄圖大略。但是,這一舉動卻激怒了贊同工黨計劃的全國教師聯合會,而且遭到新聞界和地方政府的批評。在柴契爾夫人出任教育大臣的三年半期間,她實際上收到3000多份建設綜合學校的計劃,她否決的還不到10,這表明她在時代潮流面前也只能相機行事。但就是這樣,她還是遭到幾個方面的指責。她想借1972年全國教師聯合會年會的機會來解釋自己的方針,想不到竟有幾百名教師中途退場以示抗議。這是她從政以來所從未遇到過的事。而在英國財政拮据的情況下,要擴大師資,修建或改建校舍,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柴契爾夫人原計劃&ldo;以5年為期&rdo;,&ldo;消滅19世紀修建的初級學校&rdo;,也只能是空中樓閣、一廂情願的設想。據有關報導,截至1984年,倫敦內城的小學仍有近半數校舍是1900年以前蓋的。&rdo;
另一是改革國家統包學生福利的舊政策,包括由教育部撤消對8至11歲學童每天免費供應牛奶的規定,這樣每年能節省800萬英鎊的巨額開支,以及教育部於1972年決定不再給大學生貸款。這兩項重大&ldo;改革&rdo;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觸犯眾怒是必然的。人們和媒體把柴契爾夫人說成是&ldo;牛奶劊子手&rdo;、&ldo;英國最不受歡迎的女人&rdo;、&ldo;誤人子弟的大臣&rdo;、&ldo;反動的野蠻女人&rdo;等等,極盡侮辱和謾罵之能事。柴契爾夫人儘管蒙受這一切的謾罵、攻擊,甚至圍攻、毆打,卻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她說道:&ldo;我發現,因為牛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