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毫無疑義,英國同美國在戰略上的一致,絕不意味著可以犧牲英國的利益。柴契爾夫人不把這兩者混為一談,在她的眼裡,維持同美國的&ldo;特殊關係&rdo;正是英國的利益。這位&ldo;鐵娘子&rdo;曾多次告誡西歐人:&ldo;歐洲不應該透過反對美國政策來謀求自身的特性,也不應以疏遠美國來尋求自己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rdo;後來,當里根陷入&ldo;伊朗門&rdo;事件而不能自拔時,又是這位&ldo;鐵娘子&rdo;在共同體首腦會議上敦促盟國團結起來,一致支援里根及其政府。她不無憂慮地指出:&ldo;凡是會削弱美國的事情都會削弱歐洲。&rdo;她還覺得言猶未盡,又說:&ldo;這個世界需要美國的領導。&rdo;凡此種種,後人不難由此得出結論,即邱吉爾首相在二戰年代同美國結成的&ldo;特殊關係&rdo;,已由這位柴契爾首相出色地繼承並延續下來,而且發揚光大了。
英國《泰晤士報》在一篇題為《老朋友,新關係》的社論中,曾精闢地概括了柴契爾首相時期的英美關係。社論寫道:&ldo;英美原先的那種特殊關係,是在共同語言和經歷培育下從戰時的聯盟中衍生出來的。
&ldo;這種關係是在福克蘭群島戰爭期間趨於成熟的,而且沒有因美國入侵格瑞那達和襲擊利比亞而受到削弱,可以說,它是在關於&l;戰略防禦倡議&r;和控制歐洲核軍備的辯論中結果的。&rdo;
1987年3月28日,柴契爾首相應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戈巴契夫之請,飛抵莫斯科,開始了對蘇聯的正式訪問。這是12年來第一次正式訪問蘇聯的英國首相。她的這次訪問,立即引起了國際輿論的極大關注。
誠然,柴契爾首相的這次訪蘇,乃是1986年即已開始醞釀並最終敲定的,但是這位&ldo;鐵娘子&rdo;成行之日,卻正值英國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處於關鍵時刻。在國內,柴契爾首相和她的保守黨打算利用經濟形勢的有利之機,提前舉行大選(按:1987年5月11日,柴契爾夫人決定將1988年的應屆大選提前於1987年6月11日舉行)。在國際上,戈巴契夫的&ldo;雙零點方案&rdo;給西方盟國出了一道難題,而這時柴契爾夫人卻挺身而出,決心兩手牽挽三方,在美、蘇、歐三家之間發揮自己的獨特作用。再說,發揮這種獨特作用,還有利於未來在大選中擊敗主張單方面裁軍的勁敵工黨。因此,媒體評論說,這次柴契爾首相決定去蘇聯,實在是收&ldo;一箭雙鵰&rdo;的奇效。
柴契爾夫人首次以首相之尊訪問蘇聯,儼然以西方領袖的代言人自居。媒體評論說,英國首相這次是&ldo;雙重第一&rdo;:英國政府首腦12年來&ldo;第一次&rdo;訪問蘇聯;柴契爾夫人是戈巴契夫提出&ldo;雙零點方案&rdo;後&ldo;第一位&rdo;訪問蘇聯的西方領導人。
這次對蘇聯的首次出訪,柴契爾夫人又著實忙碌了好一陣。
訪蘇一週之前,即3月21日,柴契爾夫人在英國西南部城市託基發表了一次重要講話,她那保守黨在該地召開了中央理事會會議。在那次講話中,&ldo;鐵娘子&rdo;確定了她此行訪蘇的基調,表示要以對話求緩和,但對話的姿態卻又是絕對針鋒相對的,而且是先聲奪人的。這迥然有異於大多數西方國家領導人在赴蘇訪問前的公開講話中刻意淡化自己的反共色彩,以製造某種友好和諧氣氛的習見作法。&ldo;鐵娘子&rdo;偏偏要在這一微妙的時刻獨樹一幟,顯示一下自己的強硬作風和鋼鐵意志。她說道:&ldo;我們在戈巴契夫的講話中已經看到,他明確無誤地承認共產主義制度已經失去效力。它不但未能使蘇聯趕上西方,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