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狼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德宗李適初登大寶,思緒萬千!
三十七歲,正是幹事創業的黃金時段,脫去了年輕時的張揚,又沒有中年以後的暮氣。
作為天之驕子,他本應過著金枝玉葉的生活,卻在十三歲時無奈趕上了安史之亂。他跟隨家人一路顛沛跑到了靈武,母親沈氏在逃難中離散。即位後他詔告天下遍尋母親,卻一直沒能找到,這對李適來講是一生都無法彌補的痛。
二十一歲,又趕上吐蕃打進長安,他父親代宗在匆忙奔趕往陝州(河南三門峽)的路上,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向回紇搬兵,統領郭子儀等將領共同阻擊吐蕃。就在這時,他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讓回紇人逼著下跪,還用鞭子活活打死了跟著他的兩名大臣!
從經歷看,他帶過兵、理過政、受過辱,不可謂不豐富;從學識看,他口才極好,文采出眾,能詩善賦。讓這樣一個才識俱優的帝王主掌大唐,理應成為中興的希望。
他登基後的諸多表現,也確實令人眼前一亮!
【01】知孝尊禮
儒家思想引領的社會注重禮教,講究一言一動、一舉一行皆有禮。禮,既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規範,目的是寓教於禮,使你在踐行既定儀式中敬天畏人。尤其是喪葬之禮更為神聖,古人有三年丁憂的做法。
一個建構在禮法社會之上的封建帝王,只有尊崇禮,才能得到佔據統治地位計程車大夫階層擁護。
初始的禮,不過基於人的基本需要設計而成。歷經千年演進日趨複雜,逐漸變的形式大於內容。但有禮總好過無禮,生活中講點儀式感對於增強家庭、團隊乃至國家的凝聚力還是有所裨益的。
當今社會之所以人情淡泊,就是連禮的基本儀式都沒了。也許若干年後,連給父母長輩上墳燒紙的禮數都會免去。
沒有儀式感的社會還能稱之為社會嗎?不講儀式感的“人”還能稱其為人嗎?
從這個觀點出發,德宗在他父親喪禮上的表現無疑是優秀的。史載他一舉一動符合禮法,在與他同父異母的小兄弟韓王李迥吃飯時,只吃用馬齒莧(一種常見野菜,現在通常涼拌著吃)做的湯,連鹽都不放。
【02】行事果決
代宗處事優柔,加上宰相常袞不是很給力,導致疑難問題一拖再拖。百官隨之上行下效,整個官僚機構拖延成風,許多需儘快辦理的事務全都滯留下來。
德宗即位後,本著對工作負責的態度,以事不過夜的作風即說即行。二十七天守喪期還沒過完,就完成了宰相班底的調整,把常袞貶到偏遠之地潮州(廣東潮州),任命能臣崔佑甫為相,將日常事務全權交由崔佑甫辦理。
神策軍統領王駕鶴執掌禁軍多年,與朝中各派勢力都有交往,權力很大,德宗擔心他有不臣之心,一邊讓崔佑甫出面找他閒聊,一邊派太府卿白志貞跑到禁軍總部接管兵權,等到王駕鶴一臉蒙逼的從崔佑甫那兒出來,白志貞早已走馬上任。
免去各地非急需物資的貢賦,讓百姓休養生息。京城長安地處西北,受當時交通狀況制約,從南方運送來的各類貢賦需要走水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加上中唐時期戰亂頻仍,各路段的漕運時常遭到人為阻斷,運送貢賦更為麻煩。減免不必要的物資,自然受到各地官員和百姓的歡迎。
解散宮裡的梨園,撤銷了三百多名樂工。玄宗是現代梨園子弟供奉的鼻祖,梨園文化就是由他發展而成,在中、晚唐時很受上流社會推崇。德宗解散梨園,恐怕也有天下未靖、何以娛樂之意!
提升行政效率,處理前朝遺留的各類問題。代宗時期,外邦過來辦事的使者,各地上報需要返回的檔案,因有司辦事拖沓,往往要等很長時間,有的甚至一擱幾年沒有動靜。
這就導致辦事的官吏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