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開 心 事
林有個脾氣:把訓兒子當作開心事。
這茬長工資,林沒份,便不開心。
飯不香,菜無味,茶不喝,酒也苦。
只忘了訓斥兒子。
妻心生一計,對兒耳語,如此如此。
下午,林下班回家。
家裡一片狼籍,玻璃窗被打碎,玻璃撒了一地。
撥哪家沒種的,幹壞事!斳
撥爸爸是我打碎的,媽說你不開心,你訓斥我,就會開心了。所以我媽……斳
從此,林不再訓斥兒子。
下面是林寫的讀書筆記:
《道德經》是一本怎樣的經典?
說到《道德經》,就不得不說到它的版本問題。
首先,這本經典最初叫《老子》,和諸子百家中的《孟子》、《莊子》、《韓 非子》等沒有區別,順便一提,《韓非子》原來叫《韓子》,後來因為出了一個 唐宋八大家的韓愈,他被時人尊為“韓子”後,為以示區別,韓非才被稱為“韓 非子”。
《道德經》完全是後人命名的,因其包含《道卷》和《德卷》兩部。
其次,我們現在讀到的《道德經》是所謂“傳世通行版”,是由歷代注家的 15 本子整合的,我們不研究訓詁,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我是想讓大家明白一 個事實,“通行本”可能已經偏離《老子》很遠很遠了。 近些年,隨著考古學發現,出現了“郭店竹簡本(戰國楚墓出土)”和“馬 王堆帛書本(漢墓出土)”。
其中,帛書本與通行本的差異不太大,最明顯的區 別是先《德經》後《道經》,而竹簡本的差異極大,全書僅有 1700 多字,且只 有《道經》沒有《德經》。
目前來看,竹簡本應該是最接近《老子》祖本的,帛 書本與通行本應該是後世的拓展本,也就是說,是後人在祖本或竹簡本的基礎上, 不斷新增進內容而成的文字(我稱之為學術帶私貨)。
有學者進行了對比研究, 舉出了竹簡本《老子》的八個方面優勢: 一、竹簡本只論“道”不論“德”,僅一處出現“德”:“含德之厚者,比 喻赤子”,這非常符合老子的總體思想; 二、竹簡本里,一千七百多言一氣呵成,邏輯關係嚴密,而帛書本和通行本 中,章與章之間比較混亂,有時完全不搭; 三、帛書本和通行本經常性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比如既提倡聖人,又說絕 聖棄智,這種情況在竹簡本中沒有出現,它的表達是非常明確與清晰的; 四、竹簡本中不講鬼神,而帛書本和通行本多次提到鬼神; 五、竹簡本認為道是本體,而帛書本和通行本的一些章節中認為道是存在論。
這是哲學上的本體論和存在論,我們在詳細解釋時再進行具體闡述; 六、竹簡本簡潔不重複,簡約而豐富,但帛書本和通行本中大量出現語意重 復、文字重複的情況; 七、竹簡本並不批判儒家思想,如竹簡本中的“絕巧棄利”,到了帛書本和 通行本中則成了“絕仁棄義”; 八、竹簡本中語言優美且含義明晰,帛書本與通行本語言模糊、含義玄虛, 比如著名的那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其中的“一二三” 讓世人無限猜測、眾說紛紜,怎麼解釋的都有。
我也簡單對比了一番,認同該學者的結論,但很快我就犯難了,雖然我認為 竹簡本《老子》更接近祖本,自己也偏愛它,但由於一直閱讀的都是通行本,現 在猛一接觸竹簡本,感覺上看得就不是同一本書,那麼,我該對哪本《老子》進 16 行解釋呢?在認真思考了一番之後,我決定做一個大大的折衷:以帛書本《老子》 為藍本,但順序上依通行本《道德經》先“道”後“德”,竹簡本甚至就沒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