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刷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反和為乖”(《新書?道術》)中,“和”都是和諧適度的意思。基於“和”的本義,莊子把“太和萬物”作為他的最高理想。
有“和”就有“不同”。據《左傳》和《國語》記載,齊國的大臣晏嬰,有一次拜見齊侯時,齊侯對他說:“唯據與我和”。“據”指的是齊侯侍臣,姓梁,名丘據。晏嬰說:“梁丘據不過是求‘同’而已,哪裡談得上‘和’呢”?齊侯問:“‘和’與‘同’難道還有什麼不一樣嗎”?晏嬰說:“像梁丘據那樣的人,你說對,他也說對,你說不對,他也說不對,有什麼用呢?”他認為“不同”是事物組成和發展的最根本條件。這引出晏嬰的一大篇議論。此後,“和而不同”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之一。
後來,孔子也吸收了晏嬰的思想,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總結起來說,“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協調“不同”,“和”的作用就是要探討諸多“不同”之間如何共處。這一思想也鮮明地體現在“五行學說”裡。
玄學
社會學科有隱學和顯學之分,易學本身是隱學。隱學的主體就是玄學,妙法凝玄!隋代佛教天台宗的智者大師說:玄學是人類最高的學問。
在北大校史館,有一面由紅、白、黃、藍、黑五種顏色構成的舊校旗。蔡元培曾對這五種顏色作過解釋,即紅色代表“現象的科學”、藍色代表“發生的科學”、黃|色代表“系統的科學”、白色代表哲學、黑色代表玄學。蔡元培認為:“人類的求知慾望絕不能以綜合哲學和實證哲學為滿足,必要侵入玄學的範圍。”
“玄”的概念源於《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為奧妙莫測之意。
魏晉時期,有所謂三玄之學。“三玄”一詞始見於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勉學篇》:“洎於梁世,茲風復闡,《莊》、《老》、《周易》,總謂三玄。”茲風指玄學清談之風。梁代清談復盛,《老子》、《莊子》、《周易》之學從而得以再興。
稱《老子》、《莊子》、《周易》為“三玄”,是因它們含有非常深奧的學問。魏晉時的玄學家無一不從事三玄之學的研究。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給“玄”下了這樣的定義:玄是有無兩者的渾同。要了解“道”,就必須透過“有”和“無”來了解。有無相生,大道巍巍。哲學界有這樣的定義:最高的存在是虛無。而譚嗣同在他的七律《題江標修書圖》中也說“眾生絕頂聰明處,只在虛無縹緲間”。
易學大師的聰明故事(1)
孔子讀易經“韋編三絕”,這其實也給後來的讀書人做出了榜樣,或者說,是為來的易學做的一個活廣告:讀書必讀易經,才有大聰明,有大志向。
於是,就產生了很多易經大家的聰明故事。
就先說孔門的子貢吧。孔子既沒,子貢為其選定其墓地。先前曾有人給子貢推薦一處,子貢看後,說此地只適合葬帝王,不適合葬我的老師。後來,子貢在山東曲阜選得一地,稱:葬此地,老師的後人貴而不富,一代強一代弱。這樣才夠安全。而先前他人所推薦的地方,後來果然葬入了帝王——漢高祖劉邦。
附帶記上一筆《易經》在先秦時期的傳承關係:孔子→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橋疵→馯臂→周醜→孫虞。司馬遷和班固二人的說法略有差異,但基本可信。荀子的《易》學,源於楚人子弓;後來,他久居於楚,其學又傳於楚人陸賈、穆生等。
然或說到三國時的虞翻,秉性剛毅,精通周易,曾經對孫權說:本郡人陳豪夢見我與一個道士相遇,道士排出周易的六爻,取出來其中的三個讓我吞下去。我當時要求把六爻全吞了,道士不同意,說:易道在天,三爻足矣。虞翻根據此夢,認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