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淨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代醫學的發展使得每個醫生被迫刻意減少主觀判斷,努力尋求客觀依據,尋求客觀指標,並努力將一切指標資料化。現代醫生被責罵較多的也是檢查多,醫生只會依賴機器看病,一到門診沒問幾句,檢查單開了一大堆。在現有的診斷機器沒有發明之前,疾病的診斷在於接診醫生的經驗和猜測,透過病史及一些簡單的檢查(如尿檢或切脈)來得出診斷,於是就會出現同一個病人,不同的醫生有不同的診斷及治療方案。即使同一個病人,同一個醫生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狀態下也可得出不同的診斷,那麼,診斷對錯何以評價?大工業化的現代醫學要求它的操作者(醫生)掌握這樣的工作思維:為自己的一切診療活動找到客觀證據。診斷什麼、排除什麼都最好有客觀指標,一切憑客觀證據說話。比如,我們最常見的感冒,醫生經常要求病人抽血或拍X光片,因為醫生是這樣思維的:以我的經驗可能只是普通感冒,但我怎樣排除是由於細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呢?可以用抽血化驗血常規來證實。如果懷疑是感冒併發的肺部感染,那我怎樣來證實呢?拍肺部X光片! 電子書 分享網站
3知己知彼:瞭解醫生怎樣思維(2)
我們再舉個例子再看看現代醫生的思維方式吧!
委屈一下你的父親吧,當然是假設!假設你的父親上腹部有點痛,偶爾而已,別的沒什麼,你帶他去看醫生,想開點胃藥,但醫生說:不行,要做一下胃鏡才好!你怎麼想?又要大檢查,又想賺我的錢!我想很多人會這麼想,特別是當檢查結果出來沒什麼大毛病時。
但醫生是“對的”——他所有的教育都要求他這樣做!他是這樣思維的:排除,證實,再排除,再證實。
上腹痛有好多種可能,當然最大的可能是胃的毛病,還有肝、心臟問題、肺的問題,這些都是有可能的。首先我排除,心肺聽診一下,大概沒問題,肝臟叩診一下,應該沒問題,那可能是胃的問題。對於上了年紀的人,胃的問題最要命的是胃癌,那我怎樣去排除呢,胃鏡!上腹部痛最大的可能是胃炎或十二指腸炎,那我怎樣證實呢,胃鏡!所以醫生一般會讓中老年患者行胃鏡檢查,如果胃鏡檢查結果正常,初步排除了胃的問題,他還會想辦法再去找證據,B超、心電圖等,儘量找到出問題的器官來合理解釋患者的症狀。
所以一個醫生的臨床思維是:運用他的所學及工作中的經驗,列舉出能導致患者所訴症狀最常見的幾種疾病,並列舉出最致命的可能,首先想辦法排除最致命的可能,然後憑經驗列出能解釋患者該症狀的最常見疾病,透過一定的查體及檢查證實這種疾病的存在;如果查體、檢查與所判斷的疾病不相符,那麼還要找尋能導致患者種種症狀的另一種可能,必要時再做進一步檢查來證實,直到找到一種疾病能完全解釋患者的症狀。當然每一種檢查都有適應症,那種漫無目的的大範圍撒網絕對是庸醫的做法,一個經驗豐富的老醫生很善於收集患者的病史,很注意細緻的查體,而不是病人還沒開口說兩句,就埋頭狠開檢查單。很多疑問從病史、查體都可以得到證實或排除。檢查的目的除了證實疑問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瞭解病情輕重,瞭解病變範圍。當然一個好的醫生可以從症狀、查體中大概判斷病情的輕重和病變範圍,但他一般還是會努力用客觀檢查說話,一是避免判斷失誤,二是可以精確。
當然他可能只是個小醫生,沒有那麼多的自信,需要用客觀證據來支援自己的判斷;那如果一個專家呢,他可能臨床經驗很豐富,他可能憑經驗下的診斷把握性會比較高。但相信我,他即使有100個把握,他還是會讓你去檢查,因為,人是會犯錯的,可能機率是百分之一。可能從症狀、體徵,一個經驗豐富的老醫生可以有99%的把握斷定病人只是普通的胃炎,不是胃癌,但萬一這個病人就是那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