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第1/2頁)
王小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古縣,秦家的日子已經沒法過了,秦敏學一死,經濟收入沒了,只能坐吃山空,一大家子人這麼吃老本,沒多久就入不敷出了,秦家又是客居古縣,沒有親戚照應,最後只能是淪落到家徒四壁,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
天無絕人之路,這裡活不下去,那就打道回府!
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秦檜的母親王氏帶著一家人回到老家江寧的鄉下。在那裡日子過得仍然貧苦,秦檜也慢慢長大了,有時候為了幾千錢,他不得不四處借貸。
好在秦檜書讀得不賴,有點名氣,經別人介紹,他做了一名鄉村教師。
教師是好職業,名利雙收。要講榮譽,什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什麼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什麼默默奉獻的園丁……要講利益,現在哪個人不怕老師啊,即使再有錢有權,老師的一個電話過來,不也得賠著笑臉,老師辦的補習班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家長的鈔票鋪天蓋地而來,腰包豈能不鼓!
秦檜發達嘍!
然而這在當時只不過是南柯一夢罷了,當時的教師,就是&ldo;臭老九&rdo;,比要飯的沒強到哪兒去!俗話說:家有三鬥米,不做孩子王。老百姓認為,堂堂一個讀書人,整天和幾歲的孩子混在一起,那叫什麼出息!教師不是一種光榮,反倒是一種恥辱,讀書人不到迫不得已,是不會從事這種職業的。
秦檜也看不上這個職業,可是沒辦法,誰讓自己現在窮得叮噹響呢?
這個鬱悶啊!
滿腹牢騷的秦檜,對教書並沒有什麼興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整天心不在焉。每天放學回家,路過大戶人家的水田,總要感慨一番:&ldo;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rdo;。
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工作不如意,就得琢磨著另尋出路,出路在哪兒呢?讀書人的出路也只有讀書了。
宋徽宗趙佶繼位後,對教育體制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太學招生人數,同時在崇寧三年(1104年),廢除了科舉,只從學校中選拔人才。
太學作為全國的最高學府,是朝廷官員的主要來源。進入太學,成了眾多讀書人所追求的目標。
按照當時的教育制度,太學的學生分為三等,即上舍、內舍、外舍。考核學生成績和學生升等的制度,稱&ldo;三舍法&rdo;,規定新生入外舍習讀,經公試、私試合格,參考平日行藝,升補內舍。內捨生兩年考試一次,考試成績和當年公、私試分數校定皆達優等,為上等上捨生,即釋褐授官;一優一平為中等上捨生,准予免禮部試;兩平或一優一否為下等上捨生,准予免解試。上捨生不再參加公試。私試每月一次,由學官出題自考學生;公試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
太學生主要從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和平民的優秀子弟中招收。秦敏學生前正是從八品的官員,作為官員子弟,秦檜正好符合太學生的入學條件。
科舉廢了,就只能玩太學了!
秦檜在祁門讀書的時候就小有名氣,回到老家江寧後,又當上了鄉村教師,雖然身份卑微,但學識還是眾所周知的,按考核等次來講,絕對算是個優秀人才。
夠條件,夠資格,人又優秀,這太學的入取通知書該到手了吧 。
辭去孩子王,上學去嘍!
上太學真的有這麼容易嗎?當然不是。你想想整個大宋國就這麼一個太學,而其名額有限,只招三千八百人。在人丁興旺的大宋,和秦檜一樣優秀的人,何止三千八百個?
夠條件的多,要招收的人少,供遠遠大於求,矛盾就凸顯出來。這就和當今的高校招生、公務員招錄情景一樣,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矛盾十分尖銳。
有了矛盾,就得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