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黎/餘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擊敗太平軍後,清政府立即要求葡萄牙公使前來總理衙門,商討撤銷給予葡萄牙的與四大國同等的外交特權。其實,直到這時,奕訢等人對國家、民族的利益還沒有清楚的認識。
同治年間,清政府與西方各國訂立了諸多條約。奕訢主持對外關係期間,第一個與清政府締約的國家是普魯士。1861初,普魯士人來華,要求獲得與英、法、美等在《天津條約》中大體相當的權益,談判進行了幾個月,奕訢等人僅將爭執的焦點放在老問題&ldo;公使駐京&rdo;上,卻失去了國家、民族利益中關係甚大的片面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和協定關稅等項。普魯士利用了中國官僚大臣對國際知識的懵懂,不費一兵一卒就取得了英法國家透過第二次鴉片戰爭才&ldo;收穫&rdo;的果實。
中國痛喪對澳門的主權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同治元年,乘中國內亂之機,葡萄牙特使、澳門總督來到中國,七月雙方簽訂了中葡《和好貿易條約》。條約第二款規定:
&ldo;從前大清國與大西洋國(指葡萄牙)來往交涉……一切舊章自應革除,永遠不得別有異議。&rdo;‐‐這就是說,以往清政府與葡萄牙所達成的一切協議,均已無效。其實,此前,除了澳門問題外,雙方並沒有簽訂什麼實質性的協議,此項內容無非是要抹煞以前規定的清政府對澳門的主權。
&ldo;大清國大皇帝任憑仍設立官員駐紮澳門,管理通商貿易事務,並稽查遵守章程。但此等官員……其職任事權得以自由之處,均與法、英、美諸國領事等官,駐紮澳門、香港等處官員,辦理自己公務,懸掛本國旗號無異。&rdo;‐‐這句話實際上是承認了澳門屬於葡萄牙,因為此項內容已將清政府駐紮澳門的官員,置於外國領事官的地位。
第十五章 趨利避害的守勢外交(3)
葡方還在條約中文文字中新增有這麼一句:&ldo;大西洋國大君主現即諭令澳門官員實心出力幫同防備該處……&rdo;,&ldo;幫同&rdo;一詞,看似承認澳門的主權屬於中國,但英、葡文字則沒有。中文文字與葡、英文字不一致,必然導致雙方關於澳門主權的爭端。而條約又規定,爭端發生後的&ldo;剖斷&rdo;權交由其他與清朝締約的列強。這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吃虧的必然是中國。
圈套就這樣設定了。同治三年,問題被發現。發現這個問題的是當時頭腦還算敏銳、對國際法相對有較多認識的前江蘇巡撫、頭品頂帶通商大臣薛煥,此時已調任總理衙門大臣。於是總理衙門立即提出修改條約,尤其是其中關於清政府派駐的澳門官員被視為&ldo;領事官&rdo;的內容,葡萄牙拒絕接受。最終,條約因未批准和互換而不能產生效力。同治七年,奕訢根據總稅務司赫德的建議,打算用100萬兩白銀贖回葡萄牙在澳門的建設成果,因故也未能實現。光緒十三年(1887年),雙方簽訂《和好通商條約》,中國最終喪失對澳門的主權。
中國人在整個澳門事件的交涉過程中,顯得是那麼地被動和懦弱!清朝官員無知盲目達到驚人的地步!與前人相比,奕訢等人雖然對國家知識、國際環境、國際法的認識是有長足的進步,但是與國際社會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在奕訢主持總理衙門期間,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大清王朝先後與英、法、俄、美、德、丹、荷、比、意及奧匈帝國等,建立了外交關係和商務關係。並於同治五年(1866年)同治七年(1868年),兩次派出大清出國考察團;又於光緒二年(1876年),派出第一位駐外使節郭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