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黎/餘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奕訢等人表示堅決不能接受讓外國人掌握中國的軍權,與李泰國進行了多輪的談判,最後決定主將仍由中國武官來擔任,阿思本為&ldo;幫同總統&rdo;。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原本抱了很大的希望可以指揮這支艦隊的,談判的結果無疑給他們潑了一瓢冷水。他們致函總理衙門,稱不能讓這支艦隊參加南京的行動,認為此乃&ldo;李泰國心術險詐,目前不願中國專權,即將來不準中國人接手&rdo;。阿思本也不同意談判後的結果,堅決要求按照出發前的英國訂立的合同由阿思本自己任艦隊司令,並限總理衙門在兩日內給予答覆,否則拒絕聽命並將解散艦隊。
奕訢深知軍權的重要,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堅持&ldo;中國兵權不可假手予外人&rdo;,堅決拒絕批准李泰國‐‐阿思本合同。但清政府也為此付出了代價:整個事件中,清政府支出白銀1732萬兩,收回1068萬兩,損失664萬兩。這次事件中,奕訢外交手腕得到了展現,以致後來曾國藩在給奕訢的回信中稱:&ldo;欽佩無似&rdo;。李鴻章和曾國藩曾參與整個事件,最初曾國藩還擔心由他和李鴻章出面道出此次購買艦隊的弊病,恐怕會招致奕訢的盛怒,因為購買外國艦隊乃&ldo;恭邸數年苦心經營之事&rdo;。但奕訢在阿思本艦隊風波過後的言詞間充滿勝利的喜悅並言及已採納曾、李的高見的書信,打消了兩人的疑慮。曾國藩後來在給其九弟的信中稱:&ldo;朝廷已成定局,從諫如流,令人感極生愧。&rdo;同時奕訢還努力設法開辦了第一所以教授語言為內容的近代學校&ldo;同文館&rdo;,並由北京向上海、廣州推廣。
第一股&ldo;自強&rdo;風潮就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鎮壓太平天國等多處農民起義的過程中興起了,主要目標為&ldo;平內亂&rdo;的軍事計劃。後來李鴻章在給奕訢的一封牘函中豐富和發展了奕訢幾年前提出的&ldo;自強&rdo;思想。李鴻章這樣寫道:
第十三章 力排萬難辦洋務(2)
&ldo;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欲自強,莫若學外國利器。欲學外國利器,則莫如學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rdo;
李鴻章在這裡其實提出了兩個方面的&ldo;自強&rdo;和近代化的建議:發展國家的工業;設專科取士,搞近代化的教育和培養近代化的人才。奕訢大為讚許,並積極推動施行。
中國人最早的一次出洋考察是在同治五年(1866年)春,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向總理衙門請六個月的長假,回國結婚。同時建議中國能派出一個考察團隨同他一起到西方各國轉轉,瞭解一下各國的政情風俗,以為國內發展提供參考。奕訢非常支援,當即著手辦理此事:選派出洋考察人員和向兩宮太后稟報。
一聽說要出國,時人多有畏懼之心,縱使是同文館已經畢業的幾名外交人員,也對漂洋過海遠行視若畏途。無奈,中國近代第一次出洋考察的重任竟落在了一位63歲老人的肩上。這位老人名叫斌椿,因任職總理衙門時做了幾年赫德的中文教師兼辦文案,對西洋事物漸漸有了興趣,久懷出國遊歷開闊眼界之志。因無人願往,奕訢正為出洋人選發愁時,斌椿&ldo;慨然願往&rdo;可解了燃眉之急。斌椿帶領的3位同文館學生和負責照顧父親的斌椿的兒子一行5人組成了中國最早的一批出洋考察團,他們肩負著&ldo;將所過之山川地勢,風土人情,詳細記載,繪圖貼說,帶回中國,以資印證&rdo;的重任。
110多天對10多個國家的訪問可讓這5位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