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55年夏秋的倭寇之亂》 (第1/2頁)
東世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公元1555年夏秋的倭寇之亂》
作者:東世一
2021年7月29日
昨日早晨,我“知乎”平臺上收到一則邀請回答的提問:公元1555年夏秋,為何幾十名倭寇在明朝的江南竟能殺傷4000多軍民?於是,我作出了以下回答:
如果要全面分析這個問題,那將形成至少萬字以上的長篇大論……關鍵的是,我們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因為許多原因是顯而易見且多數有文化、有頭腦的朋友都很明白的……因此,我將列出幾個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並加以分析。
第一、“倭寇”一詞,並非僅指日本流氓,也包括與其勾結的其他國外襲擾勢力與國內襲擾勢力,即所謂的“真倭”和“假倭”。被稱之為“真倭”的國外襲擾勢力,當然主要還是指日本流氓,另外,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葡萄牙殖民者以及東南亞一些小國的流氓;被稱之為“假倭”的國內襲擾勢力,可以等同於漢奸,但稱他們為偽軍都是抬舉他們了,因為他們充其量就是一些吃裡扒外、喪盡天良、欺善怕惡的民族敗類、流氓惡棍……也許,從那時起,日本人就知有這樣一群人是可以成為他們侵華之本地幫兇和傀儡的。因此,尤其是假倭的存在,至少使得日本倭寇不再是孤軍深入、瞎子走路,日本倭寇是有熟悉甚至非常熟悉當地環境的明朝漢奸作為內應的。
第二、日本倭寇雖然不等同於日本正規軍,但其中的大部分是在日軍中當過兵,並且有不少乃武功高強的武士浪人、浪士。我認為在此沒有必要詳細解釋什麼是武士、浪人、浪士,但我接下來會舉一個例子……霍元甲的故事是大家應該比較熟悉的,其中就有描寫浪士的情節……1981版《大俠霍元甲》電視連續劇(黃元申、梁小龍、米雪主演)中的宮本一哲(湯錦棠飾)就是行蹤不定、到處流浪的日本浪士,其師弟伊藤太郎(張力飾)則是居有定所的日本武士……2007版《霍元甲》電視連續劇(鄭伊健、陳小春、周牧茵主演)其實是1981版《大俠霍元甲》的翻拍版,其中也有宮本和伊藤這兩個人物,只不過伊藤還多了一個身份——日本軍人,可見日本武士、浪士與軍人之間的確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無論是1981版《大俠霍元甲》還是2007版《霍元甲》,其中對霍元甲最有威脅的三大高手都有宮本和伊藤(再一位是俄國力士波索夫),他們其中任何一人的功夫與霍元甲均是非常接近的……可見,日本浪士、武士的戰力不是一般的強,以一當十、以一敵百都是有可能的。
第三、我們再看看明朝軍隊的實力與分佈情況。明軍的主力和精銳幾乎都在北方,更準確的說,就是駐紮在長城的各個要塞,為的是防備漠北蒙古軍的南下侵擾。元末農民起義的最終結果,是蒙古人敗逃到大漠以北……由於種種原因,明太祖朱元璋沒有派軍窮追……當然,這也不能簡單的說是不積極追殲敵人的殘餘勢力,畢竟漠北之地本就是蒙古人的巢穴,貿然進攻的確沒有必勝的把握,當時的大明王朝雖然戰勝了蒙古,然而要將此強大民族徹底滅絕,卻是不太可能的。但無論如何,總是留下了後患,公元1449年的“土木之變”正是這一後患間接帶來的災難。然而,“土木之變”,明軍失敗的原因很多,在此不作詳細解釋……但明朝各代君主對於防備蒙古人南下的軍事準備還是很充分的,明太祖將眾多皇子封王建藩於長城各要塞,本意是向全國軍民顯示朝廷誓死保衛中原的決心……明成祖擴建長城、遷都北京,也主要是為了鞏固北部邊防。可是,大明朝在東南地區的軍事力量確實有些薄弱了……兵不在多而在精,官兵人數雖成千上萬,卻多為老弱,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第四、雙方軍隊人數的統計並不完全準確。1555年夏秋的倭寇之亂,參戰倭寇人數多少,至少有5個版本的說法,看來至少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