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也。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虛時。
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
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黃帝曰。其中於陰奈何。岐伯答曰。中於陰者。常從臂 始。夫臂與。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黃帝曰。此故傷其髒乎。岐伯答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髒。故邪入於陰經。則其髒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 音行)
此論面板之氣血。與經絡相通。而內連臟腑也。陰之與陽者。謂臟腑之血氣。雖有陰陽之分。
然總屬一氣血
耳。故異名而同類。上下相會者。標本之出入也。經絡之相貫。謂榮血之循行。從手太陰出注手陽明。始於肺而終於肝。從肝覆上注於肺。環轉之無端也。上下左右。頭面手足也。或在於頭面而中於陽。或在臂 而中於陰。故無有恆常也。諸陽之會。皆在於面者。精陽之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也。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此手足三陽之絡。皆循項頸而上於頭面。膺背兩脅者。復循頭項而下於胸脅肩背也。此三陽絡脈所循之處。外之面板。即三陽之分部。
邪之客於人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下者。謂三陽皮部之邪。下入於三陽之經。
故曰中於陽則溜於經。臂 者。手臂足 之內側。乃三陰絡脈所循之處。外側為陽。內側為陰。
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中於陰者。嘗從臂 始。始者。始於三陰之皮部。而入於三陰之絡脈也。
繆刺篇曰。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
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蓋五臟之脈。屬髒絡腑。六腑之脈。屬腑絡髒。臟腑經脈之相通也。夫血脈為陰。五臟之所主也。故邪入於經。其髒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散於腸胃。陽明居中土。為萬物之所歸。邪歸於陽明之腸胃。而無所復傳矣。
黃帝曰。邪之中人髒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有所擊僕。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黃帝曰。善哉。
此論髒氣傷而邪中於髒也。夫邪中於陰而溜腑者。髒氣實也。髒氣者。神氣也。神氣內藏。則血脈充盛。若髒氣內傷。則邪乘虛而入矣。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陰陽俱感。外內皆傷也。本經雲。八風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患。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此又不因內傷五臟而邪中於髒也。
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上節論內養神志。下節論外避風邪。
黃帝問於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燻於面。而皮又濃。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
此論臟腑經絡之氣血。滲於脈外而上注於空竅也。屬骨連筋者。謂首面與形身之筋骨血氣相同也。夫太陰為陰中之至陰。在地主土。在人屬於四肢。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
此脾土之應地也。其血氣皆上於面。天熱甚寒不能勝之。謂陰陽寒暑之氣。皆從下而上。身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