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出一個事實:俾斯麥政府確是在發出&ldo;戰爭警報&rdo;。 從軍事觀點上看,德國在 1875 年對法作戰是佔有明顯的優勢的。新軍事
法的推行,裝備的更新,法軍無論在數量還是在武器上都大大遜色於德軍。 然而,此時的俾斯麥並不希望爆發戰爭,他的用心是企圖以軍事上的壓力取 得外交上的勝利:讓巴黎注意德國的軍事實力,向歐洲表明帝國的團結一致, 為大陸政策的順利推行掃除障礙。豈料,法國並沒有因咄咄逼人的警告而驚 慌失措。法國外長德卡茲反俾斯麥之道而行之。他把德國的&ldo;先發制人&rdo;的
言論,官方的和傳聞的,統統蒐集起來送交歐洲各大國政府和倫敦《泰晤士 報》的記者。歐洲輿論大嘩,列強紛紛抗議。事情正如英國駐巴黎大使萊昂 斯勳爵所預言的那樣:德國&ldo;挑動法國並把它打垮,這並不難,但是,要做 到這一點,能夠不在其他國家引起風暴嗎?&rdo;
奧地利先作出個小小的反應。早在 1874 年 2 月 13 日,安德拉西陪同奧 皇訪問彼得堡時,在俄國首都同哥爾察可夫一起訪問了法國大使,向他表示: 他們的政府將譴責俾斯麥的挑釁行徑。
英國態度強硬。1874 年接替格萊斯頓任首相的迪斯累裡,仍從維持&ldo;歐 洲均勢&rdo;的基本國策出發,不斷向柏林施加壓力。英國報紙掀起猛烈的反德 宣傳。外交大臣德比勳爵向德國發出照會,斷定&ldo;法國不懷任何侵略意圖&rdo;, 希望消除&ldo;誤會&rdo;,英國不能容忍 1870‐1871 年事件再現。迪斯累裡還試圖 糾集奧匈和義大利共同對德採取行動。他甚至與哥爾察可夫攜起手來反對俾 斯麥,說:&ldo;俾斯麥是個地地道道的新波拿巴,對他應當加以遏制。&rdo;
1875 年 4 月 15 日,正當柏林沸沸揚揚,大肆反法之時,俄國亞歷山大 二世親切地接見了法國大使勒佛羅,安撫法國政府&ldo;不必驚慌&rdo;,明確表示, 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兩國政府的關係&ldo;總是和現在一樣良好和友善&rdo;。俾斯 麥派遣特使,表示要在近東問題上&ldo;堅決維護彼得堡和柏林之間最美滿的和 睦關係&rdo;,企圖換得俄國對德國的支援。哥爾察可夫咬下魚餌,卻不上鉤, 把討論的範圍限定在東方問題上。5 月 10 日,正當俾斯麥政府向巴黎加壓之 時,沙皇和哥爾察可夫抵達柏林。沙俄君臣儼然是大國發言人和法國保護人, 要求俾斯麥保證永遠不對法國發動戰爭。
俾斯麥犯愁了,事態的發展竟使德法衝突&ldo;國際化&rdo;,這是他最為忌諱
的。於是,他立即鳴金收兵,又是發表和平演說,又是遞交備忘錄,忙著為 自己的行動辯解。他向英俄說:一切謠言都是交易所的經紀人為賭空頭而耍 的鬼蜮伎倆;毛奇是政治上的&ldo;黃毛小兒&rdo;,拉多維茨是個&ldo;第二杯酒下肚 後舌頭就會控制不住&rdo;的人,他們&ldo;先發制人&rdo;的話不值一聽云云。
一場&ldo;戰爭在望&rdo;危機就這樣平息下去。5 月 13 日,哥爾察可夫離開柏
林前夕,向俄國各駐外使館發了一份電報,稱:皇帝離開柏林時,&ldo;和平的 維持已經有了保證。&rdo;電文並在報上公開發表,給人的印象是:只是由於俄 國的外交努力,才維持了歐洲和平和防止法國重蹈色當覆轍。這是給俾斯麥 政府的難堪。1875 年 5 月事情應該說是帝國首相外交上的一次失策。他把大 陸政策的成功,主要地寄希望在同俄國保持良好的關係上;如今這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