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斯計劃實施後,德國政府進行貨幣改革,穩定了馬克,使外國資本, 尤其是美國資本源源流入,德國經濟開始恢復和繁榮,1924‐1929 年魏瑪政 府進入相對穩定階段。
據統計,1924‐1930 年,德國共獲得外國貸款和投資 326 億馬克,其中 長期信貸 108 億,短期信貸 150 億,其他投資 68 億,儘管貸款利息較高,年 率約達 65‐10%,但它解決了德國經濟恢復中資金奇缺的難題。據統計, 在上述時期內,外國長期貸款及投資相當於全德新固定資產投資額的 40%。 隨著金融秩序的逐漸穩定,德國企業重現活力,為了節省勞動力,提高 產品的技術水平,大批資本家和工程師橫渡大西洋,去美國學習先進技術和 企業管理經驗。各企業紛紛實施科學的經營管理方法,採用新式機器、流水 作業法或傳送帶作業法,改善&ldo;泰羅制&rdo;,使用工時測定法。生產專業化和
產品規格化、標準化也在全國推行。
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德國經濟自 1924 年起即迅速恢復,到 1927 年工 業已接近戰前水平。1925 年,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為 597 億馬克,1926‐1929 年分別為 614 億馬克、675 億馬克、705 億馬克和 702 億馬克。若按人均國民 收入計算,1925 年為 913 馬克,1926‐1929 年分別為 940 馬克、1048 馬克、
1120 馬克和 1107 馬克。在工業內部,重工業的恢復發展快於輕工業,工業
總產值中,生產資料的比重 1925 年為 545%,1928 年增加到 585%。農業 的比重日益下降,工業的比重日益上升。
一戰後,德國農業的恢復和發展遇到了較多的困難。由於《凡爾賽條約》,
德國領土的 13%被割讓,人口損失 10%,導致東部地區農村人口稀少,農業 經營粗放,因而全國主要農產品的播種面積和收穫量,以及牲畜存欄數,遲 遲達不到戰前水平。政府曾設法資助農業經濟,設立一種稱為&ldo;東援&rdo;的特 別基金,但這筆基金沒有得到合理使用,大部分被貪汙挪用,成了&ldo;用來收 買官員的資金&rdo;。此外,政府還致力於向農村疏散人口,從 1919 年至 1932 年間,透過國家援助和私人移民公司,解散了約 1/6 無力償清債務的大莊園, 相應地建立了 57000 多個移民農場,共佔地 150 萬英畝。同時透過發放低息 貸款,鼓勵農戶採用機器,實現農業機械化。但是,這些措施在短期內效果 不明顯,而且導致農產品成本較高。為瞭解決國內糧食及工業原料不足的困 難,政府降低進口稅率,從國際市場上輸入糧食和原料,在 1930 年以前,德 國每年需要進口 40 億馬克的農產品,結果影響了外貿收支平衡。特別是 1925 年以後,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普遍下跌,嚴重地衝擊高成本的德國農產品, 造成國內農產品銷售困難,農民狀況日益惡化。到 1928 年底,東部 2/5 農莊 是負債的,其中許多農莊的負債額高達本身資產的 2‐3 倍。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